首 页 文档范文 教育文章 试题课件 作文网 语句大全 全部栏目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乐教网教学文章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第二册 第二单元 《拿来主义》教学设想

第二册 第二单元 《拿来主义》教学设想

第二册 第二单元 《拿来主义》教学设想为http://www.170yx.com整理发布,类型为高一语文教案,本站还有更多关于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苏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下载,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的文章。
庞晓丽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一篇具有强烈战斗性和高度艺术性的杂文。鲁迅先生针对国民党反动派奉行的卖国主义政策,针对封建复古主义和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的主张,针对左翼文艺队伍中存在的是否继承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的混乱思想,运用辩证法的观点,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论述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同发展革命新文化的辩证关系。标题“拿来主义”则是正确对待外国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遗产的通俗、形象、精辟的概括。

  让中学生深入理解这篇杂文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的确很困难,特别是解决课时与容量的矛盾显得尤为困难,且容量又不是执教者可以随意增补删减的,而是由文章实际内容所决定的。为了使学生既能把握文章的整体,又能理解文章的重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预习是学生先行自我求知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现行教材中每一篇教读课文前都附有预习提示,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根据提示去预习,经过学生深入阅读,不断思考,将课文中的具体内容拿来印证提示中概括的分析与判断。这是先让学生自己拿,“拿”的过程就是思考获取的过程,虽然有可能“拿”得不全、不准、不深,但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纵深思维,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听课。

  怎样预习呢?应当做出具体的指导,要有具体的要求。要求一要“具体”,二要有“序”:以问题或测试的形式,按照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逐项进行。比如文学常识填空、词语释义、段落划分、文意疏通……循序渐进,真正使预习落到实处,去解决那些通过预习可以解决的问题。

  

  学生要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能力,非具备思维这个基本功不可。教和学都是为了让学生展开积极的脑力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孩是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教学,简而言之,应当是“教学生学”,就其本质而言是“教师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创造条件转化为学生的真知,同时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教学也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学习,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有将教师施教的指挥权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权结合起来,只有努力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选用恰当的钥匙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使学生活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汲取知识养料,获得语文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有步骤地设置问题,以问题引路,启发学生辨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质疑、析疑、解疑,再质疑、再析疑、再解疑的持续不断的过程。我们知道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所以要通过设疑来激发学生析疑、解疑的兴趣,带领学生参加探求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用自己的头脑获得知识。为此,老师必须精心设计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的问题。那么怎样设置问题呢?我主要采用以下提问方式:

  1、链索环扣式。如教《拿来主义》第一段,逐项提出下列问题:“送去主义”的表现是什么?“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三个“事实”能不能代表“送去主义”的全部内容?为什么“不能”?“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是什么?……这种提问犹如一根链索,每个问题都是链索上的一个链环,它承前启后,前后勾连,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这样提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思路与教材的思路、教师引导的思路统一、协调。

  2、抓纲举要式。针对一段或一篇文章,概要地设问。如教《拿来主义》第八段,概括提出:这一段批判了对继承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它们的表现是什么,实质是什么。这类问题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抓主干、去枝叶、理结构、通文意,并能用精当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这样,能使学生阅读目的明确,精力集中,以简驭繁,重点突出,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比较分析式。鲁迅先生爱与憎的思想感情与破与立的表现手法,往往“两岸青山相对出”,极其鲜明有力地融合在文章里。这篇杂文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强调“拿来主义”,否定“送来”,肯定“拿来”,经过比较,就可以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清政府奉行闭关自守的政策是盲目排外,结果是误国;国民党奉行“送去主义”是媚外,实质是卖国,帝国主义“送来”是侵略,目的是亡国;我们实行“拿来主义”是为了创新、发展,目的是强国。比较的结果,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鉴别就没有吸收,比较是进行科学分析、认识事物特点的有效手段,是发展学生求同辨异思维的有效方法。

  4、探幽发微式。优秀作品中,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往往体现出作者的匠心,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如《拿来主义》中“讨一点残羹冷炙”的“讨”字,极其形象地写出了一味送去可能造成的可悲、可怜、可怕的严重后果;在揭露帝国主义“抛给”我们的险恶用心时,说到“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废枪炮”,一个“废”字,既照应前文的“残羹冷炙”,又写出帝国主义对我国经济侵略、军事削弱的罪行。如果抓住这些易为学生忽略,而对表现主题有密切关系的细枝末节,设问质疑,就能启发学生去探幽发微,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第二册 第二单元 《拿来主义》教学设想》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170yx.com网]www.170yx.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总之,课堂设问类型较多,但不论用哪一种方式,都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也就是说既要根据教材实际,又要根据学生实际,力求做到设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
  
 

  大凡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往往浑然一体,弥合无间,其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如果孤立地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会影响学生深入理解主旨;如果面面俱到就会使学生抓不住要点。人们的认识规律告诉我们:认识问题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所以,处理这篇文章,首先应从整体观念出发,着眼课文的全局,理清作者的思路。思路即思想发展的线索与脉络,作者总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写文章,而思路又体现在结构上。《拿来主义》重点论证“拿来主义”,按理说思路似乎应该是:何谓“拿来主义”?为什么要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怎样“拿来”?“拿来”什么?而此文恰有它特殊的针对性,所以作者采用先破后立的写法,首先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不破不立,破得彻底,才能立得鲜明。为了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显示“拿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章首先剖析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反动实质及严重后果,意在告诉读者,奉行这两个主义,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不破除这两个主义,“拿来主义”就立不起来。这一部分,主要解决了“为什么要拿来”的问题。这是文章有机的组成部分,不可偏废。这样行文,既使文章有针对性,又为阐述文章的重点:“如何拿”“拿什么”做了铺垫,使“拿来主义”的观点更突出、更鲜明、更有说服力。然后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弄清“拿来主义”的原则、态度和方法。把握整体,突出重点的目的是为了做到层层明、段段明、主旨明,而不能机械孤立地将文章肢解为几大块,切断文脉和语意链条作支离破碎的分析,而是力求学生将全文融会贯通。

  编辑短评:总体设想较好,只是稍嫌浮泛,可操作性不够(刘真福)。

>>《第二册 第二单元 《拿来主义》教学设想》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170yx.com网]www.170yx.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如果觉得第二册 第二单元 《拿来主义》教学设想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Tags: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苏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下载,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Copyright © 170y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1 2 3 4 5 6 7 8 9 10
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初中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案, 初中作文教案, 中小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