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文档范文 教育文章 试题课件 作文网 语句大全 全部栏目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乐教网教学文章免费教案语文教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为http://www.170yx.com整理发布,类型为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本站还有更多关于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的文章。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长安镇霄边小学    陈爱华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第九册第十七课课文,是“父母的爱”主题单元的第一课。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因此在教学中我依据文本特点,结合我校“情感——体验”发展性课题,采取“以情入境,品读感悟,想象体验”为重点进行教学,以文中反复出现的“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为主线,以“品读感悟父亲的了不起”和“想象体验儿子的了不起”两个点展开教学。整个教学过程,紧紧抓住一个“情”字,通过多种形式品读,感悟语言文字蕴含的父子深情,让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牢牢地把握一个“爱”字,用文中父子之爱燃起学生心中之爱,让爱在课堂中传递,让爱在生活中绽放异彩。

一、以情入境 ,体验情感

 我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引导孩子欣赏深情赞颂父爱的MTV《父亲》,并告诉孩子:我相信你们不仅能用耳朵听,用眼睛看,更能用你的心在感受,你就会发现屏幕下的不仅仅是一行行歌词,更是一首首动人的诗。伴着优美的旋律,整间多媒体教室便笼罩在浓浓的亲情之中,学生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情境,起到了“未雨先绸缪”“先声夺人”的效果,为学习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

 二、品标点符号、字、词、句,悟“父子深情”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品标点符号,悟“父子深情”

本文共有15个感叹号,每一个感叹号都表达着一种情感,如“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从这两个感叹号中可以感受到阿曼达的勇敢坚强和无私,在学生感悟之后,让学生带着坚定的语气读出来。抓住感叹号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既落实了工具性,又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

2、品字、词、句,悟“父子深情”

文本“故事感人,感情浓烈”,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表达着浓浓的父子之情,品读了关键词句,就能很好地感悟到“父子深情”。学生透过“直直地”看到了父亲失常的表现,却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和他对儿子深深的爱。

三、不足之处

1、课件的声音事先没调好,这是一大失误,使地震的震撼力还不够。废墟的图片也太不清晰了,真的很可惜。课件中可以再增加“直直的”、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和别的父母怎么做的文字内容。

2、课堂上关注学生还做的不够。

生:阿曼达太了不起了,他只是一个七岁的孩子,都懂得在地震时躲到墙角,真的了不起。

当时我夸了她,然后问全班同学:你们还从哪里感受到了的了不起呢?如果当时这样评价学生,这样引导学生是不是会更好呢?

师:你是一个课外知识丰富的孩子,发现了阿曼达学会自救的了不起;(面对全班同学)其实他刚才还发现了阿曼达另一个了不起的地方,你们发现了吗?

生:七岁,阿曼达才七岁。

师:是啊,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却能在生死关头把生的信念带给了自己的小伙伴,是谁给了他永不放弃的力量呢?

这样在关注学生的基础上做到了顺学而导,不是更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吗?

在品读感悟“父亲的了不起”时,有个孩子已回答到了别的父母都已经离开了,只有这位父亲在坚持,可见他非常了不起时,如果能顺着学生的思路立刻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别的父母的语句,再进行品读感悟,从对比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就更顺了。

3、语言还不够简练。

4、“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个句子的指导显得单薄了,如果能联系他们在地震发生前的生活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这样,这句话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大的力量的理解就丰富而生动了。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170yx.com网]www.170yx.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如果觉得《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Tags: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相关资料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 170y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1 2 3 4 5 6 7 8 9 10
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初中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案, 初中作文教案, 中小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