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 乐教网 - http://www.170yx.com !
首 页 文档范文 教育文章 试题课件 作文网 语句大全 全部栏目
当前位置:乐教网教学文章语文学习教材研究在平静中参悟生命——《题破山寺后禅院》研读(徐志耀)

在平静中参悟生命——《题破山寺后禅院》研读(徐志耀)

在平静中参悟生命——《题破山寺后禅院》研读(徐志耀)为http://www.170yx.com整理发布,类型为教材研究,本站还有更多关于教材研究资料大全,语文学习 - 教材研究的文章。

前几日早读,给学生讲一讲《题破山寺后禅院》。学生解读了诗中所体现出的景象,我则进一步启发他们去思考诗中所蕴含的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与文化特色,并延伸至了日本茶道。假期中,又思考了一些内容,就一并放入了对本诗的研读之中。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诗人描绘这样一幅场景:清晨,当晨曦划破幽深树林中的雾霭时,诗人孤单的身影走向树木深入那所寂寞的禅院。随着弯弯曲曲的小径在寂静的树林中蜿蜒前行,小径的尽头,在繁花浓荫的深处,就是他所要到的禅院。山中的风景少不了自由飞翔的野鸟的身影,如镜的潭水将一切美景均收入其中,也将来自山外俗世的一切杂念洗涤干净。悠远的钟磬声在山林中久久回荡,此刻身内身外的一切都归于平静之中。

常建在两唐书中均无传,《新唐书·艺文志》中录其诗一卷,并注其为肃宗时人。《全唐诗》对其生平有一段简短的记述:“常建,开元中进士第,大历中为盱眙尉。”但凭借这首诗中,常建便足以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全诗中最著名的当属颔联,而“曲径通幽”已经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全诗也因这个成语而著名。

这个成语如此著名,我想其根本原因是它体现出了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中国人欣赏内敛之美,并不喜欢让人一眼就可以将景色尽收。以园林为例,如果把中外园林做一个比较,我们可以先看一看西方园林的源头——古埃及园林的布局。考古学家依据公元前14世纪的壁画还原了古埃及园林的大致形态:四周筑有围墙,入口处建塔门,有甬道直通住房,形成明显的中轴线。甬道两侧和庭院周围成行种植椰枣、棕榈、无花果等,轴线两旁对称布置凉亭和几何形水池,池中养鱼和水禽,种植睡莲。对称与规范是园林的两大特点,这两个特点在以后的西方园林中被同样重复着。中国的园林则大相径庭,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里所说那样,绝没有雷同的建筑与池沼,也绝没有平直的道路。不过有趣的是,中国建筑并非不讲究对称与雷同。唐代的长安,朱雀大街将长安城分为两半,两旁所分的各坊均是对称的。北京故宫建筑群不仅对称,后宫的建筑同样仿照前朝而建,也体现出了雷同。这里恰恰表现出了中国人特有的人生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城市、宫殿均是国家的象征,必须表现出“兼济天下”的胸襟,因此以对称的建筑彰显出庄严肃穆的气概。这一点与西方园林也是对应的,古埃及壁画上所画的是贵族的庭院,在炎热荒凉的沙漠中出现这样的一所庭院本身就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作为西方古典园林集大成者的凡尔赛宫所在地,原是一片沼泽,被路易十四用数十年时间建成,也是作为当时欧陆霸主的法国的象征,因此园中的宫殿、道路、花圃均以歌颂太阳为主题,这也可以视为“兼济天下”的表现形式。不过中国的园林大都是私家的花园,是作为尘世中心灵的憇息地而建的。所谓的“独善其身”指的是保持内心的纯正,不与世俗相遇。那么,他们的归宿在何方呢?庄子让学生在自己死后将自己的遗体直接埋入土中,以求回归自然之中,他所表现的正是中国士大夫及知识分子日后所向往的最后归宿——与自然融为一体,自然也就成为士人们心灵的最后归宿。因此,中国人渴望在园林中重现自然,而非如西方人般改造自然,就是把园林当成了自然的缩影。弯曲的道路可以被看成是自然形成的,也是每个人行进至内心平静的世界最经历曲折人生道路的象征。正因如此,“曲径通幽”成为了中国人特有审美观的化身。

如果我们把这一联放入全诗之中,就可以发现,这首诗同样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内涵。在颔联中,诗人强调了通向禅院的道路的幽深,只有经过这幽深的道路,才能真正到达心中的目标,这正是中国人内敛含蓄性格的体现。中国人从不宣扬飞扬跋扈的个性,只希望平和地追求生命的最高境界,诗人前往禅院的历程就是这种探寻的具体表现。他的脚步并不匆忙,在行进中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时代,他开元时中进士,可直至大历中方被授一个小官,其间至少经历了二三十年的沉沦流离。我们无从判断这首诗写于何时,但盱眙距镇江不远,很可能此诗为诗人任官时所作。在经历了太多的坎坷之后,他最终在这片寂静的山林中发现了自己心灵的归宿。王维在《竹里馆》中所“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所表现的也正是这种同样的感悟。沉稳平静的性格恰恰是含蓄的中国人理想的性格特征,也构成了中国平和冲淡的文化特色。

这首诗同样充满了浓浓的禅意。参禅的目的就是要除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诗人在诗中描写了自己所经历的曲折道路,本身就是曲折人生的映照,而怡然自得的飞鸟则是自由本性的写真。经历过缓步的行进,观望过灵动的飞鸟后,身外的一切都化为浮云。此刻,他心中留下的是一片澄澈,如钟磬之声般纯正明净。诗人诗化了参禅的过程,有趣的是,在日本的茶道之中则又用更加具体的形象体现出这一过程。

日本的茶道源自中国,在16世纪“茶圣”千利休集前人之大成,使日本茶道的各种程序得以规范化并流传至今。他提出“和、敬、清、寂”四字作为茶道的宗旨,前两字在茶会中所体现出的人与人之间和谐而又相互尊重的关系,后两字则是茶人们力图在茶会上体现出的自身的追求。“清”,指由清而静,也就是所谓的“静寂”,“寂”乃是茶道中的美的最高理念,指在不受外界干扰的寂静空间里,能观察自己知足的内心,在深沉的思索中让自己内心沉淀。这也正是常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对人生至高境界的追求。与常建一样,利休同样主张在茶会中洗涤外界的一切烦恼,这一过程被他以各种形式体现在对茶会的精心设计上。有一次,当时日本的霸主丰臣秀吉听说千利休茶庭中的牵牛花盛放,就请他以此为主题举办一次茶会,利休欣然允诺。但当秀吉来到茶庭时,却一支牵牛花都没有看见,他自然备感失望与懊恼。可当他走入茶室时,一支盛放的牵牛花就出现在他的面前。利休就是在前一天将庭中的牵牛花全部拔掉,让这独一无二的美在这一刻深深地震撼着秀吉。这同样也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另一种形式,在经历过曲折与坎坷之后,便是令人沉醉的美。利休同样善于活用“洗涤”,他在堺市的茶园一面临海,他却在这一面密植树木,将大海完全封闭在茶庭之外,仅在供客人漱口洗手的贮水石钵前面留出一个小缺口。这样,远处阵阵白浪的涌动便和茶室前一泓清水的宁静透过树木间的空隙连成了一片。利休曾经咏道“水与汤可洗净茶巾与茶筅,而炳杓则可以洗净内心”。在进行茶会时,客人除了洗手漱口史上还要用一小勺水冲洗一下竹勺柄,这个过程代表净身净心。利休如此设计是否也包含了以涌动的大海来洗涤人们内心的含义呢?这与“潭影空人心”所追求的境界是一致的,不过一动一静的变化则表现出不同的匠心。可以说,常建的这首诗恰恰与茶道的过程相似,追求的境界也是一致的。以往人们往往注重卢仝的《玉阳茶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对日本茶道的影响,但却忽视了这首诗与日本茶道在精神上的契合。

真正的好诗是可以超脱个人的情感,激发人们对人生的思考,并可以真正影响人们的心灵,这首诗做到了。

如果觉得在平静中参悟生命——《题破山寺后禅院》研读(徐志耀)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Tags:暂无联系方式 教材研究,教材研究资料大全,语文学习 - 教材研究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 170y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1 2 3 4 5 6 7 8 9 10
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初中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案, 初中作文教案, 中小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