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 乐教网 - http://www.170yx.com !
首 页 文档范文 教育文章 试题课件 作文网 语句大全 全部栏目
当前位置:乐教网教学文章语文学习教材研究为朵“小花”入“乐园”——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为朵“小花”入“乐园”——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为朵“小花”入“乐园”——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http://www.170yx.com整理发布,类型为教材研究,本站还有更多关于教材研究资料大全,语文学习 - 教材研究的文章。

为朵“小花”入“乐园”——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陶承林

一、文本主题的确立

(一)《朝花夕拾》的创作内涵

出自《朝花夕拾》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的极好写照,人们对这篇文章的主题历来都有争议,有人从鲁迅的深刻思想内涵出发,认为这篇文章有反封建的思想在里面,批判了当时社会对儿童的摧残,我认为这种说法过于勉强。对于《朝花夕拾》全集的写作缘起和本意,鲁迅有过明确的说明。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道,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订。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这是一。第二,《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编订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这组散文的内容实际。因为,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常常回忆起儿时的故乡的瓜果。应该说,贯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就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依照某种主观需要,凡持革命的文艺家的作品都必带“火药味”的偏见,凭空地把它附会为批判封建教育,把它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作为对照割裂开来,不仅破坏了这篇作品整体的和谐统一,也破坏了它的诗意。因此,《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思想应该是: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的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二)从文中与鲁迅先生有深厚感情的三个人物谈起

文中提到了与鲁迅先生有深厚感情的三个人物:长妈妈,闰土的父亲,三味书屋寿镜吾先生。一位是鲁迅先生家里的长工,他的保姆;一位是鲁迅家里的忙月,与幼年闰土形影不离的父亲;一位是鲁迅童年的私塾先生。三者共同的特征是:都陪伴鲁迅度过了快乐的童年生活,都在鲁迅童年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本文旨在通过回忆的方式再现难忘的童年生活画面。

二、寻找一个视角

纵观全文,我认为鲁迅写此文并非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个人的认知层面上来写作的,他是站在一个孩子的视角上,用一个孩子的心来感知童年的趣味,他并没想刻意的批判什么,而是想回归到充满稚气的童年,就那样感知简单的美好。当一个思想者沉浸在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时,他感受到的该是那饱含稚气的童真。那长着一些野草的园子,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长吟的蝉,伏在菜花上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等等,所有的景致在一个孩子的眼里都是那么的充满趣味。鲁迅正是用了一个孩子的眼光来描述这一切,用一个孩子的内心来感知这一切的,所以这里是孩子的世界,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根本不会去考虑是在怎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中,根本不去考虑社会对自己是否公正,也不去考虑自己的天性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对于孩子来说,有快乐就足够了。

所以在文中鲁迅才花费重墨来写园中的乐趣。试想,一个大人会对“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蜈蚣感兴趣吗?大人会为了成仙牵连不断地拔起何首乌根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吗”?大人会对美女蛇的的故事感兴趣吗?又有几个大人会在冬天支起竹筛来捉鸟呢?只有孩子才会这样做,也只有孩子才对这些感兴趣。这就是鲁迅写此文的视角,是鲁迅眼里的童真,是鲁迅扔掉忧患意识、扔掉深刻的思想回到孩子世界的写照。

三、描写表达方式的诗意运用

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长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第二、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第四、虚实结合,趣味横生。“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此句为虚写,同时,写到美女蛇的故事这样一个神话传说也更映衬出百草园的确是“乐园”。

四、对“先生”与“三味书屋”的理性认知

先说先生,何许人也?答:寿镜吾,名怀鉴,号镜湖,清道光二十九年八月初八(公历1849年9月24日)生于绍兴,鲁迅的启蒙老师,性格耿直,品行端正,在绍兴城里有口皆碑。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以“极方正、质朴、博学”“严厉且慈祥”传其为人,但被我等后学解读为百草园的践踏者和腐朽的封建教育走卒。且能摆出实证:当我问起“怪哉”是怎么一回事时遭到拒绝且露出怒色,可见先生扼杀了儿童的好奇天性。还有,文本结尾提到在他的课堂上,学生走神,做小动作,他也不管不问,他对学生不负责任。我认为,这完全是我们读者理解的视角混淆导致的。文中鲁迅明确指出先生是一位“宿儒”,何为“宿儒”?即素有声望的博学之士。原指长期钻研儒家经典的人,泛指长期从事某种学问研究,并具有一定成就的人,也指书读得很多的老学者,年辈最尊的老师和知识渊博的学者。“怪哉”与儒家经典相距甚远,先生当然拒之门外,足见治学之严谨;课堂内不管不问是在先生读书入神时发生的,足见先生读书之专。先生以一位“宿儒”身份要求自己,并不是封建腐朽、精神桎梏的代名词。此外,关于先生的描写还显得幽默,富有快乐气氛。仔细看,感受文中的三个“大”字。(大叫起来:

“人都到哪里去了!”)(大声道:“读书!”)(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组成了学生贪玩先生寻人图,督促读书图,独自痴读图。把在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趣味融入进去,亲切可感。

再说三味书屋,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把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对立起来,强调它对人性的束缚,枯燥无味。“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只”一字就不言而喻。在这里我想表明的是:三味书屋的学习是枯燥的,生活却是快乐的,而且后者是作者的写作重点。先看三味书屋的环境:“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从这个句子中我们可以想象出三味书屋有小溪围绕,绿水潺潺,可以看出这里的环境幽雅,适宜读书;再看书屋里的活动,写到“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五、人性的解放与童真的回归

鲁迅在散文中写道,三味书屋“没有孔子的牌位”。三味书屋是清朝末年的封建私塾,主持私塾的寿镜吾先生是封建社会的旧式知识分子。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三味书屋的入学礼仪、课堂常规、教材教法,都必然受到封建教育制度的制约。私塾生活在许多方面束缚儿童身心的发展,此乃历史局限性,而非人力之过。散文对私塾生活的如实描绘,反映了作者尊重事物本来面目的科学态度。对在封建教育制度下执教的人,我们应取具体分析的态度,要充分注意到先生本人的特点,而不应该简单地把他们和封建教育制度等同起来。在旧中国,直至本世纪二十、三十年代,司塾里设置孔子牌位,仍是通例。上个世纪末叶的一个普通塾师,在书屋里不设孔子牌位,实属难得的开明行为。体罚在那时也是通例,先生的戒尺和罚跪均“不常用”,亦属难得的开明行为。有人认为,先生的戒尺和罚虽“不常用”,但“毕竟是用了”,与常用者并没有“质”的不同。这显然是脱离一定历史条件对人物的苛求。体罚是封建教育制度的产物,在这个制度下指教的人不可能超越这个制度。需须知在二十实际八十年代,有些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其教育制度尚未废除体罚,我们怎么要求上个世纪末叶在封建教育制度下执教的一位普通教师完全废除体罚呢?

长期以来,鲁迅在中小学语文课堂的遭遇可以说是“叫座不叫好”,近年来有的人甚至提出“把鲁迅的作品从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拿下来”,说什么“人在三十岁以前是读不懂鲁迅作品的”,说什么“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显然,这种要求学生“读懂鲁迅”的教学定位就是有失偏颇的。造成尴尬局面有多种原因。客观上,鲁迅文字的独特内涵,深刻而不易体察。但这不是主要原因,古今中外能够穿越时空的经典文字,他们的内涵都是深刻而独特的,都是需要慢慢品味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这种真实和大胆,反映的是孩子心里最真实的感受和最强烈的渴望,但又没有像一般的儿童文学作品那样去迎合儿童,而是给我们一种呼朋引伴的感觉。在真实大胆地袒露人性方面,鲁迅是无人能及的。他完全是从儿童的直观感受出发,抛除一切观念,真实地袒露自我。在鲁迅的文字里,我们的生命和灵魂可以自由呼吸。而人性也得到了解放。

如果觉得为朵“小花”入“乐园”——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Tags:百草园   教材研究,教材研究资料大全,语文学习 - 教材研究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 170y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1 2 3 4 5 6 7 8 9 10
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初中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案, 初中作文教案, 中小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