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 乐教网 - http://www.170yx.com !
首 页 文档范文 教育文章 试题课件 作文网 语句大全 全部栏目
当前位置:乐教网教学文章语文学习教材研究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注释商榷

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注释商榷

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注释商榷为http://www.170yx.com整理发布,类型为教材研究,本站还有更多关于教材研究资料大全,语文学习 - 教材研究的文章。

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注释商榷

徐建军

“先秦诸子选读”作为选修课,教材开宗明义:“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先秦诸子论著,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高对我国文化传统和思想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基本功。”在现今国学式微、学界数典忘祖的情势下,将先秦诸子论著列为选修,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实为切弊之举,功莫大焉。

然而,既为选修课,则教材内容不可能、也不要求教师全部讲解,相当篇幅是供学生自学的。先秦诸子的论著,即就是语文教师,敢说全然理解者,恐怕为数未多,而况学生乎?这就需要教材的注释尽可能的详细、精当,不可过高估计学生的古文基本功。令人遗憾的是,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的注释比较粗率,有许多文句只释大意,不训诂字词,让学生难明究竟,更有许多注释不守训诂方法、规则,或望文生训,或误解妄说,或强解臆断,甚者不明语法、修辞,不重故训,以今律古,辗转诘屈。兹抉举数例,以与商榷。

例一  《论语·述而》:“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注释说:“而,通‘如’,如果。”“而”作连词本有假设之意,此乃“而”之常见用法。“而”通“如”,意为“好像”,《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以“如”为“如果”,则谬。此乃画蛇添足,辗转释义,反而掺杂不清。

例二  《老子》:“音声相和。”注释说:“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很明显,将“音”释为“乐器的音响”。《说文》:“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宫商角徵羽,声。丝竹金匏土革木,音也。”看来教材注释以《说文》为据,但《康熙字典》:“《诗序》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疏》此言声成文谓之音,则声与音别。乐记注:杂比曰音,单出曰声。记又曰: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则声音乐三者不同,以声变乃成音,音和乃成乐,故别为三名。”结合此段中“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诸词,皆相反相成者,可断“音声”以“杂比”和“单出”为宜。

例三  《老子》:“死而不亡者寿。”注释说:“死得不荒唐即正常死亡的人就是长寿。忘,通‘妄’,荒谬。”原文“亡”,注释而为“忘”,这是校对之误。河上公注《老子》:“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则无怨恶于天下,故长寿。”由此可断,“亡”通“妄”,为“乱”义,“不妄”即“不失其所”。许嘉璐《训诂学与经学、文化》﹙《文史知识》2009年11期起连载﹚亦举此例,解说详明。

例四  《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注释说:“粉饰肤浅小语来游说一县之长,这样对于获得很贤达的地位来说也差得太远了!”《教师教学用书》还专有一段解释:“‘县令’,有学者解释为高名、高美的声誉,恐怕不太合适,还是理解为一县的长官。”并举苏秦、张仪之例。对于将“县令”训为“一县长官”,进来网上颇有争议,这一新解看似破了旧注,但结合庄子的思想,还是难圆其说。教材还选了曹商、惠子的故事,庄子视爵位如腐鼠,讥讽曹商是“溃痤舐痔”之流,何以看重“贤达的地位”?先秦诸子文章中“县”多通“悬”,且行政的郡县也是“人以群居为郡”、“悬而不离之谓县”。在此当尊重故训,不宜强解。

例五  《庄子·外物》:“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注释说:“西江,指蜀江。蜀在今四川一带,在西方。”这是袭成玄英之旧注,对“西江”解释无误,但译文说“引蜀江的江水来迎接你”,就颇费解,吴越之地在东南,何以能引蜀江之水?敝以为,西江是指蜀江,而此处当理解为从西方来的江水,即长江中下游。此义到唐代更为明确,唐诗中“西江”就是长江中下游。

例六  《庄子·秋水》:“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注释说:“穷尽百家的智慧,穷尽众口的辩才。”此乃不明修辞,仅就字面意思解释。这是古文中常见的互文,两种事物在意境上或上下文中互相体现,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就不能理解为“秦朝的明月,汉代的关隘”,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此句直接译为“穷尽百家的智慧和辩才”,简洁明快。

例七  《庄子·让王》:“因杖策而去之。”注释说:“杖策,以策为杖。”殊难理解。这是望文生训,以“杖”为名词。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持也。杖持叠韵。凡可持及人持之皆曰杖。”可见“杖”本有动词之用。“策”,《说文》:“马箠也。”杨雄《方言》:“木细谓之杪,燕之北鄙,朝鲜洌水之间谓之策。”可见“策”也就是木杖。“杖策”直接注释为“拄着木杖”为妥。

例八  《庄子·大宗师》:“今一犯人之形而曰。”注释说:“现在偶然有了人的形状,就欢喜雀跃地说。”将“今”训为“现在”,而“犯”字无训诂。“今”当训为“假如”,“犯”当通“范”,模子,模具。整句理解为“假如偶然被铸成人的形体就说”较妥。

例九  《庄子·德充符》:“不见己焉尔,不得类焉尔。”注释说:“﹙母猪﹚看不见自己了,失去了知觉,不像活着的样子。”将“不得类”释为“不像活着的样子”,于训诂无据,即使是意译,也不能违背原文。“类”,同类;“不得类”是说不再和自己是同类的了。

例十  《庄子·秋水》:“五帝之所禅,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将“尽此矣”解释为“全都在这里了”,令人莫名其妙。结合整个段落,应理解为“都是这个道理”,或者“都是如此”,即五帝三王之伟业,仁人志士之功勋,与浩瀚的历史相比,与永恒的自然相比,皆微不足道,“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诸如此类的错舛,未逐条辨析,总体感觉《选读》编著质量不如必修,校对不够精严,如原文“癕”,注释“痈”,繁简不统一,“樠”字在注释一繁一简;有些偏僻字当注音却未注,如“跨跱”之“跱”字,“奭然”之“奭”字,“瓠落”之“瓠”字;出现的连绵词也当指明。

学习古文,训诂乃津筏,“言义理必待名物训诂,求名物必涉义理”﹙许嘉璐语﹚;训诂之道,首要有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可参看汪少华《古诗文词义训释十四讲》﹚,善于汲取前人成果﹙于中学语文教学而言,吴孟复《训诂通论》、《古籍研究整理通论》,黄灵庚《训诂学与语文教学》较实用﹚。先秦诸子著作,后世注疏颇多,清人学术笔记中训诂资料极富,以人教版编著机构之权威,出现如此之误,实为不当。

如果觉得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注释商榷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Tags:暂无联系方式 教材研究,教材研究资料大全,语文学习 - 教材研究

Copyright © 170y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1 2 3 4 5 6 7 8 9 10
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初中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案, 初中作文教案, 中小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