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 乐教网 - http://www.170yx.com !
首 页 文档范文 教育文章 试题课件 作文网 语句大全 全部栏目
当前位置:乐教网教学文章语文学习阅读教学小说与戏剧教学刍议

小说与戏剧教学刍议

小说与戏剧教学刍议为http://www.170yx.com整理发布,类型为阅读教学,本站还有更多关于阅读教学资料大全,语文学习 - 阅读教学的文章。

小说与戏剧教学刍议

甘肃省宁县第一中学(745205)王力

小说和戏剧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虽然它们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有些文学要素却是相同的,如都有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语言、艺术手法等文学要素,所以小说和戏剧在教学上也就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小说和戏剧这两种文学体裁的特殊性,篇幅都相对较长,人物较多,事件较繁,给教学切入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都带来了困难。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对这两种文学体裁的接受和认同。

小说、戏剧教学内容的选择已经不是问题。首先就是遇到的字词,因为语文学习也就是字词积累过程,要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理解词语的字典意义及在文本中的意义等。其次是文学要素如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语言、艺术手法等这些文学要素都应该是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们选择这些文学要素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这是由小说和戏剧的文本体式决定的。无论从语文知识的角度,还是从学生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的角度,这些都是学生应该学习的内容。从语文知识的角度来看,这些文学要素是学生语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的角度来看,学会欣赏这些文学要素,提高鉴赏能力和水平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那么小说、戏剧教学都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教学切入点要注意合理性

小说、戏剧篇幅较长,但教学过程中又不能面面俱到,必须抓住重点进行突破,所以选择教学切入点就要有合理性。这里的合理性就是要体现文本特点,结合学情,便于教学。一般来说,小说、戏剧教学的切入点先从情节开始,这是最为常规的做法,这既有文学文本特点方面的依据,也有学生接受心理方面的依据。首先,情节是浓缩的现实生活,是由一系列有关联的事件连接起来的,这些事件是人物形象活动的舞台;随着情节的展开、发展,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语言风格、活动环境,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价值判断等都会呈现出来。其次,以情节作为语文教学的切入点,也符合学生学习时的接受特点。小说、戏剧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较多,较为庞杂,弄清情节就有利于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事件的逻辑顺序,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思路清晰、自然,不会陷入纷繁芜杂、头绪烦乱之中,这样才可能有学习的兴趣。这样以情节为抓手,可以依次学习、了解其它文学要素特点、作用。因为情节好像一棵大树,其它文学要素好像大树的枝叶。只要看清了主干,其它枝叶则可以自然理清,这样使得整篇课文的教学清晰有序。如鲁迅小说《祝福》的教学,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先看到的是小说的结局,就会产生疑问,祥林嫂是怎么死的呢?随着情节的一步一步展开,我们看到的是祥林嫂的一系列的悲惨遭遇,引起我们对这些悲惨遭遇的社会与时代原因思考,祥林嫂的死因逐渐明朗,才能理解小说开头祥林嫂的死。在理清了情节以后,我们就可以接着了解祥林嫂及其其他几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祥林嫂所生活的时代环境和自然环境,探索这些因素对祥林嫂的死有怎样的影响,进而理解祥林嫂这个柔弱妇女悲剧的社会意义,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出小说的主题,也就是鲁迅小说的价值所在。

二、品味作品语言注意蕴藉性

研读品味小说、戏剧的语言不一定是教学的切入点,但却是语文教学的必要环节。研读品味作品的语言是语文课的本质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教学方法。首先,语文课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为主要目标,阅读教学中研读语言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在阅读教学阶段,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欣赏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即言语实践的增强,小说、戏剧教学也应该体现出此特点。其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环境描写的意义、主题的概括、艺术手法运用等无不建立在对作品语言的研读、品味的基础之上。所谓研读品味文本的语言,就是要体会出语言在文本中的含义以及在塑造人物形象,渲染环境氛围,表现主题和情感等方面的作用,这就是文学作品语言的蕴藉性,即文学语言蕴含意义的丰富性与可能性。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例,曹禺先生《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几句对话就很有意味。当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以后,周朴园忽然厉声问鲁侍萍道:“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这几句话可以让学生反复品味,猜想、模仿周朴园的说话口气、心理,从而思考他先前怀念鲁侍萍的情感的真实性、复杂性以及这几句话在客观上对周朴园复杂、多变的性格特征与面孔的表现作用,从而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性格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再如鲁迅小说《药》中说:“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部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这是夏瑜被杀时,许多人看热闹的场面与情景。“一堆人”,形容看热闹的人多、拥挤;“颈部都伸得很长”,形容看热闹时那些人很用力、专注。这一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那些看客们的愚昧、麻木状态,让人震惊,让人怜悯,让人愤懑,这也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和革命的形势。

三、欣赏典型形象注意多面性

小说、戏剧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要方式来反映现实生活,表现思想感情,所以人物形象是小说、戏剧的主要文学要素,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虽然文学典型人物形象不一定都具有复杂、多面的性格特征,但语文教材所选的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却都有复杂、多面的性格特征。然而,在小说、戏剧教学中通常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有把人物形象简单化、抽象化的倾向。因为小说、戏剧的篇幅相对较长,教师为了使课堂教学紧凑有序,就让学生描述人物形象特点时,学生从自己的印象出发,说几个与人物形象有关的形容词,当学生说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教师预设的比较吻合时,教师就赞许或表示同意,同时板书或用PPT展示预设的标准答案,而不注重结论得出的过程,就使得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抽象化、概念化了,也不符合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

在概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时,应该以人物言行为主要依据,把他放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也考察,考察他主要的、典型的言行并且兼顾其它艺术表现手法,挖掘典型形象的多方面的文学意义。当学生概括出现偏差的时候,证明学生对文本中有些话语理解出现了偏差或整体理解不周,应该顺势组织讨论问题的症结和学生思维存在的盲点所在,然后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正轨,而不是在板书时展示几个抽象的形容词。例如人们对阿Q的看法就是多面性的:“有人就发现,阿Q的性格中有十组矛盾的侧面:(1)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2)率真任性而又正统卫道,(3)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4)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5)狭隘保守但又盲目趋时,(6)排斥异端而又向往革命,(7)憎恶权势而又趋炎附势,(8)蛮横霸道而又懦弱卑怯,(9)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10)不满现状但又安于现状。”(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89页)这些都是从阿Q与他人、环境的关系及其自己的言行表现中得出的认识,在阿Q的每个性格侧面都有着值得探讨的无限魅力,每一性格侧面都能折射人性与社会的光芒。还如《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特征,以他和鲁侍萍的冲突、对话为例,有些学生认为他对鲁侍萍有真感情,还是值得相信的;而一部分学生则认为他虚伪。前一部分学生以周朴园几十年的室里陈设细节、器皿物用为依据,后一部分学生以周朴园相认鲁侍萍的态度变化为依据,再联系他发家时的一些血腥手段来判断:这样的人是没有人情的。讨论到这种地步,哪一个结论正确,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经过这个过程,学生训练自己的思维、语言表达,增强了言语实践能力,也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方面,并非好坏能说清楚的,这才是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完美结合,也才是作品及其艺术典型形象的魅力所在。

 四、探究作品主题注意多元性

在经典性的文学作品中,与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相联系,其主题也是复杂、多元的。在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对小说、戏剧的主题概括存在简单化、单一化的倾向,认为所谓主题就只能是一个,是教师或参考书提供的那一个。在很多时候,由于教材编者和教师等都受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影响,其它有关主题的说法不能并存,排斥了主题的多元化,这样实际上把文学作品的魅力与丰富性给消解了。其实,大多文学作品的主题从来都不是唯一的、固定的,而且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有时代性的新解释,因为作品所用艺术方式或艺术形象本身的复杂性是主题的多元化的源泉,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去看,都会有新的发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作品意蕴的多元性进行探讨,这是作品艺术魅力、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集中体现,而不能简单化处理。如人们对鲁迅小说《阿Q正传》主题的理解就是这样:“无论是20年代的启蒙主义思潮,还是三四十年代的民族救亡思潮,阿Q也就自然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50年代至70年代末”,“阿Q被视为‘落后的农民’(或农民)”。“80年代初的思想解放运动中”,“阿Q就再一次地被确认为‘国民性弱点’的典型。”“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做出了另一种分析: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着人的一切生存困境”。“鲁迅正是对这一生存状态的正视,而揭示了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侧面,从而使自己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与价值。”(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8-49页)“比如阿Q的悲剧命运里,就有道不尽的‘思想’,就大的方面讲有:(1)中国国民的痼疾,(2)辛亥革命失败的深刻的历史教训,(3)对辛亥革命时期历史面貌的描绘,中国农村各阶层状况的分析,(4)农民革命的必然性和盲动性,‘阿Q相’触及灵魂的作用,(6)作家思想家的睿智、人道的情怀和爱国的赤诚等等。沈雁冰(茅盾)甚至认为,它还有全人类的意义。”(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同上)尽管钱理群先生和童庆炳先生从人物形象出发概括小说主题,互有交叉,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两人的意思有相同的地方,只是钱先生从时代发展的纵向进行了归纳,童先生从人物形象、小说文本的本体横向出发进行了总结,但都道出了小说主题的多元化特点。在教学时,这些虽不是作品主题多元化仅有的“标准答案”,只是提醒我们,理解作品需要多元化的思想与眼光,这样既符合学生作为读者的接受心理与期待视野,也符合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的艺术作品的实际。

五、小说、戏剧教学应该注意的其它问题

首先,注意小说、戏剧教学中的特殊文本体式的教学。小说、戏剧都有人物、情节、环境等文学要素,但也有特殊情形,尤其是小说。如沈从文的小说有散文化色彩,情节性不是很强;而孙犁的小说语言有诗化倾向,被称为“诗体小说”,这些都是很明显的特点,体现了小说创作中的创造性,这也是语文教学中应该强调,让学生体会的。但无论怎么变化、创新,人物、语言、环境等其它文学要素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根据文本体式的特点来确定教学内容这教学原则不变。

其次,关注小说、戏剧教学中引入的新理论对语文教学的意义。随着西方文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接受美学、叙述学、文本细读等理论也应用到现在小说教学、戏剧中。如叙述视角或叙述者、结构等艺术形式,就很受一些语文教师的关注,因为这些艺术形式对于作品的独特贡献,对小说、戏剧教学产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些新式理论,服务语文教学,还是今后小说、戏剧教学中应该继续研究的方面。

再次,注意小说、戏剧教学中常规做法与创新的关系。应该说,小说、戏剧教学有其常规的做法,这样便于教学中的操作,也便于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学习,有利于教学实践知识的传播,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接受。另一方面,教学方式方法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断地创新过程中。在小说、戏剧教学的人物形象鉴赏时,常规做法是由主角到配角进行教学鉴赏,而有人就提出新的教学思路,即由配角到主角进行教学鉴赏。在鲁迅小说《药》一般先从鉴赏双线交织的线索、情节结构入手,但有人就提出也可以由华小栓的几次“咳嗽”进行切入。这些都是对常规做法的一种突破,是不错的创意,值得注意和借鉴。但无论是常规做法还是创新方式,教学内容应该是一致的,都要体现文本特点,有利于教师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如果觉得小说与戏剧教学刍议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Tags:教学  小说  戏剧   阅读教学,阅读教学资料大全,语文学习 - 阅读教学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 170y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1 2 3 4 5 6 7 8 9 10
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初中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案, 初中作文教案, 中小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