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 乐教网 - http://www.170yx.com !
首 页 文档范文 教育文章 试题课件 作文网 语句大全 全部栏目
当前位置:乐教网教学文章语文学习阅读教学美的颂歌——《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

美的颂歌——《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

美的颂歌——《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为http://www.170yx.com整理发布,类型为阅读教学,本站还有更多关于阅读教学资料大全,语文学习 - 阅读教学的文章。

美的颂歌——《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

徐志耀

我解读:

优秀的诗歌是诗人从生活中获得的特殊的感动,是他们用敏感的内心寻找到的美。《蝈蝈与蛐蛐》描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普通的生活,诗人用浅显易懂的诗句表现对美的全力歌颂与不懈追求。诗人用欢快欣喜的笔调去描绘生活,让严酷的环境、微小的昆虫化身成自然的舞台上美的使者,而这首看似平常的小诗也成为了美的颂歌,成为了美的化身。

那么,这首诗的美来自何处?来源诗人对环境的感受、对蝈蝈与蛐蛐的赞美,对洋溢在诗中无处不在的生命力的歌颂,来源于诗人孜孜不倦地追求美的内心。

一、在严酷的环境中描绘美。

在诗中,诗人没有选择多彩绚烂的春秋两季,而选择夏季与冬季作为诗歌的背景,他在诗中描写“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渲染出其炎热与寂静,表现出这两个季节的严酷。但即使在这样严酷的季节之中,作者依然没有停上描绘美的画笔。

在炎热的夏日中,仍然有“阴凉的”树林和碧绿的树篱,“新割的草地”似乎飘荡着清新的气息,这一切使草地变得“可喜”。诗人用“豪华(luxury)”一词来形容盛夏的季节,本身就流露出喜悦的心情。而“luxury”一词本身还有“奢侈、奢侈品、乐趣、享受”的意味,原诗“In summer luxury,,--he has never done /With his delights;”,孟光裕先生将这一句译为“仲夏多繁茂,泛若不系舟/享之不能尽,歌来不知愁”,飞白先生将之译为“在奢华的夏日,/ 它的欢乐永远消耗不尽”,与课文一样,均突出环境所带来的欢快心情与旺盛生机。但我觉得译为“豪华”一词似乎更能让人联想到阳光的热烈,更能衬托出一份自豪感,使蝈蝈此时的歌唱不仅有喜悦,还有自信与骄傲,更加生机盎然。严酷的夏日自身它的豪华之美,这份美使蝈蝈的歌声变得华丽,充满了狂喜之情。

而在寂寞的冬日中,寒冷的严霜似乎将一切都凝固起来,变成一片死寂。但我们在温暖的炉边能够感受到“逐渐升高的暖气”,这份温暖使我们忘却寒冷,让严酷的冬日变得温馨而和谐,人们被渐渐陶醉其中,渐渐沉入梦乡。此时蛐蛐的歌声就是一个使者,将我们从温和的冬日中带入碧绿的山野、豪华的夏日之中,那是一个华丽的季节,那是一个充满了生命活力的季节,温馨的冬日同样变得美丽而多情。此时诗人用三个动词来描写宁静的冬日,“凝成(wrought)”“弹起(shrills)”“逐渐升高(increasing)”,通过它们之间的互相对比、呼应,我们能感受到在宁静下隐藏的活力。而“shrill”一词还有“尖声锐气的唱”的含义,飞白先生将之译为“炉边的蛐蛐/尖声吟唱,歌声随着温度上升”,更加突出了蛐蛐歌声给冬日带来的对于生命的向往,和其中蕴含的勃勃生机。

诗人描绘严酷环境中的美,突出了他对生生不息的大自然的热爱,让他感受到了联系夏冬两季的活力,也让他用饱含深情的笔调去歌颂平凡的蝈蝈与蛐蛐,去表现这小虫身上的无与伦比的活力。

二、从平凡的小虫中发现美。

在济慈的笔下,蝈蝈就是大自然生命的化身。在骄阳下,一切都陷入沉寂之中,蝈蝈在草地上,在树篱上高歌。因为在它看来,此时大地上的一切都是“可喜的”——阴凉的树丛,新割的草地,密布的树篱。这一切都预示着生命并没有因为炎热而停止生长,反而被烈日激发出了更加旺盛的活力。鸟儿的“昏晕”不代表生命的消逝,反而能够衬托出更加富有活力的歌声。因此,“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任何时刻我们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即使是一只微不足道的小虫都能展现生命的力量。济慈主张诗人在观照美和表现美的过程中,摆脱自我意识的束缚,不设立任何人为的障碍。只有这样,才能更广泛地感受自然,想象也就能够更加活跃。因此他真实地记录下了夏日的炎热与蝈蝈的歌声,难熬的骄阳变得辉煌,烦人的虫鸣变得伟大,从中我们读出了生命的崇高与永恒,由此诗人在蝈蝈身上找到了自然生命无与伦比的美。

同样,蛐蛐的歌声也是大自然生命的使者,它引导在冬日的温暖中安睡的人们走进夏日豪华的生命之中。“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一切似乎已经静止下来,沉沉睡去,等待着被和煦的阳光唤醒。但蛐蛐的歌声打破了沉寂,使主人在恍惚中回到夏日那热烈的演奏之中,去感受生命火一般的热情。可见,即使在漫长的冬眠中,生命也不会停下它的脚步,仍然在讲述着属于它的传奇。因此,“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他就在我们的身边,随时随地歌咏着生命的奇迹。济慈在写给出版商帕莱的信中这么说:“我认为我们的一切激情与爱情一样,在它们崇高的境界里,都能创造出本质的美。”在他的诗歌中,就有一种激情,这是一种被自然的生命力所激发的情感。根据西方民俗,如果冬日里蛐蛐在炉边鸣叫,是不祥之兆。但此时蛐蛐的歌声将沉寂的冬日中“昏昏欲睡”的人们带入灿烂的夏日,它点燃了我们对大自然生命的热爱,诗人从中找到了崇高的美。

济慈说:“我只确信,心灵的爱好是神圣的,想象是真实的——想象所见的美也是真实的——不论它以前是否存在。”也许,冬日炉边蛐蛐的歌声就来自诗人的想象,但它与蝈蝈热情的歌声相呼应,表现了生命永不停息的脚步,也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生命之美的不懈追寻。

三、用短暂的生命追寻美。

《大百科全书·英国文学》中说:“济慈(创造的原因)是由于憎恨这个使‘青年脸色苍白、骨瘦如鬼’的残酷世界。……这个英年夭折的天才,在1819年一年之内,写出了他几乎全部最重要的诗篇,每一篇都使人感染到年轻诗人是怎样不知疲倦地追求着美。”本诗收录于济慈1817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之中,是他早期的佳作之一,我们从中诗的字里行间仍然可以读出他对于生命与美的不懈的追求。他真实地表现出夏冬两季的严酷环境,因为他明白“只有那些把世界的苦难当作苦难,而且苦难使他们不能安息的人”才能达到艺术巅峰。因此在这份严酷中他仍然感受到了美,感受到了生命永恒的存在。

在全诗中,我们读到,在炎炎夏日与凛冽寒风中他仍然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存在,而这生命就具有了崇高的美,因为它代表了生命永不停息的脚步,永不消逝的活力。因此,诗人才能走入蝈蝈与蛐蛐的身旁,聆听它们的“尖声吟唱”;走入它们的身体之内,体会它们发自内心的喜悦。于是,曾被人们所厌弃的蝈蝈与蛐蛐的歌声成为了生命与美的化身,而这首诗也变成了一首对于美与生命的颂歌,为夏日渲染上了阴凉欢快的氛围,为冬日增添了一抹清新的绿色,也成为了描绘生命之美的一幅画卷,成为了“大地的诗歌”一篇动人的章节。正是大地上演绎的生生不息的画卷,使生命变得富有诗意。这首诗是济慈与另一位诗人、文学家Leigh Hunt的相同题材的竞赛之作,但却鲜明地体现了他本人的创作思想——诗应给人们以安慰,并提高他们的思想。

让每一位读者去体会这份自然的生命之美,激发每一位读者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美,就是诗人留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我设计:

教学思路:

诗歌的美来自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语言和诗歌的精神。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语言,最终达到把握诗歌精神的目标。而对于诗歌意象的把握应当成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因为诗人正是通过对意象的描绘表现出他对于美的永恒追求。只有真正了理解了诗歌中意象的含义,才能真正领会诗人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去观察生活,追寻生活中的美。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品味、分析诗歌体会诗人对美的追求,感受平凡生活中的生命之美。

教学重点:

学会诵读、品味、分析等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表现出的对生命之美的不懈追求,感受诗人执着寻美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灿烂的星!我祈求象你那样坚定——/但我不愿意高悬夜空,独自/辉映,并且永恒地睁着眼睛,/象自然间耐心的、不眠的隐士,/不断望着海涛,那大地的神父,/用圣水冲洗人所卜居的岸沿,/或者注视飘飞的白雪,象面幕,/灿烂、轻盈,覆盖着洼地和高山——”1821,一位年轻的诗人永远闭上了他的双眼。他那炽热的心脏仅仅跳动了26年,但他的声音却最终覆盖了洼地、高山和大海。他用自己的生命这个世界上不断地寻找,寻找爱情、寻找真理、寻找美。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希望化成一颗灿烂的星星,在夜空中辉映,去点亮那通向光明与美的道路。这就是约翰·济慈,一位早夭的天才,一位永不疲倦的寻找者,他渴望用诗给人们以安慰,并提高他们的思想。今天我们学习的《蝈蝈与蛐蛐》一诗选自他出版于1817的第一部诗集,从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他追寻的脚步。让我们走进诗篇,紧跟诗人追寻的脚步,寻找美的华章。

二、整体感知,把握意象。

本诗是一首译诗,语言的差距使我们不能直接去体会诗人的情感,但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翻译来弥补这一缺憾。现在请大家自己朗读课文和课后的另一篇译文,用几个词组归纳一下诗中出现的意象。(可配图范读课文,学生自读课后翻译)

提示:

1、意象是诗中出现的具体形象。

2、归纳时应表现出意象的具体特征。例如:            的夏天,           的蝈蝈歌声等。

归纳:

炎热的夏天,寂静阴凉的树林,遍布的草地和树篱,欢快的蝈蝈歌声,寂静的冬天,温暖的炉火,高昂的蛐蛐歌声

在这些意象中,诗人描绘的主角是什么?(蝈蝈与蛐蛐)诗人将它们置于什么样的背景之下?(夏天与冬季)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个季节作为诗歌的背景?为什么要选择蝈蝈与蛐蛐作为描写的重点呢?这就是我们即将去思考的主要内容。

二、分析背景,感受情感:

本诗从体裁上说,是一首十四行诗,这种体裁类似于我国的律诗,一般是由三节四行诗与两行对句组成。两种译文均保留了诗歌原有的体裁,而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诗歌的结构非常清晰地分为两个部分(两节四行诗为一部分,一节四行诗与两行对句为一部分),在两个部分的开头均有诗人的抒情。在课后的译文中,两处抒情的翻译没有太大的区别,“绵绵无尽期”与“绵绵永不息”的含义是相同的,但在课文中却有着不同。我想问大家,“从来不会死亡”与“从来没有停息”这两句可以仅互换位置吗?请大家自读诗句,找出与“死亡”“停息”对应的词语。

提示:

1、“死亡”与“昏晕”对应,暗示盛夏的炎热。

2、 “停息”与“宁静”对应,暗示寒冬的死寂。

归纳:

诗人用“死亡”“停息”表现出环境的严酷,但在这严酷的环境中,我们能否读出令人欣喜的内容呢?

提示:

1、“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盛夏的豪华”“可喜的草丛”。

2、诗人用“豪华”一词表现他对于夏日的感受,对照不同的译文,“那是蝈蝈在领喝,在奢华的夏日/它的欢乐永远消耗不尽”(飞白)“原是蝈蝈歌,欢乐渠为首/仲夏多繁茂,泛若不系舟/享之不能尽,歌来不知愁”(孟光裕)“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课文),比较“豪华”一词与“繁茂”“奢华”的不同之处,体会其含义。(表现了炽热的阳光下万物争相生长的景象,“豪华”更突出了蝈蝈歌唱时为这盛大的景象所陶醉,表现出自豪感。)

3、“逐渐升高的暖气”“弹起了/蛐蛐的歌儿”“昏昏欲睡”

4、“逐渐升高的暖气”让寒冷的冬天变得温馨和谐,自然会让人们可以安祥地进入梦乡。为什么人们会在梦中憧憬那生机盎然的夏季?(是蛐蛐的歌声响起,让人们联想到了蝈蝈的鸣叫,联系起了冬日与夏日)

归纳:

请大家先自读课文,突出表现环境的词语,用不同的语气与节奏表达不同环境给人的不同感受,体现出夏季的活力与冬季的温馨。再请同学来范读。

请大家思考一下,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个季节作为诗歌的背景?(衬托出蝈蝈与蛐蛐歌声的珍贵。)如果我们将诗歌两部分的顺序调换一下可以吗?(诗人描写的夏季的活力是诗歌的重点内容,冬季的描写是夏季活力的延伸)

集中体现诗人思想的是他对蝈蝈与蛐蛐的描写,这也就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三、分析形象,把握主题:

课文中的描写让我想到《蝉》一课中所描写的蝉,“知道么?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蝈蝈同样在烈日下引吭高歌,而蛐蛐在严冬中依然继续弹奏它生命的乐曲。它们为什么而演奏?它们所演奏的“大地的诗歌”又是什么?我们就要去看看诗人是如何描绘它笔下的蝈蝈与蛐蛐的形象呢?

细细品味诗句,找出诗人描绘蝈蝈与蛐蛐的主要词语(特别是动词),联系环境描写与抒情句,体会其含义。

提示:

1、“争先沉醉”“从未感到”“舒适地栖息”

2、此句的原文是“he takes the lead/In summer luxury”,飞白的译文是“那是蝈蝈在领喝”,孟光裕的译文是“原是蝈蝈歌,欢乐渠为首”,本身没有“沉醉”之意。那么大家觉得此处译者用“沉醉”一词是否合适呢?蝈蝈为什么会“沉醉”呢?(被盛夏繁茂的生命所震撼,情不自禁地去歌颂这生命的“豪华”,而它本身也就成为了这美丽生命的一个部分)。

3、“从未感到”与“从来没有死亡”呼应,表现出对生命的歌颂永远不会消逝。“舒适地栖息”与“因骄阳而昏晕”呼应,两者能否互换位置。(不能,“昏晕”是停止了歌唱,“栖息”只是暂时休息,蝈蝈即将再次歌颂这活力四溢的夏季。这歌声永远不会停止,因为生命的脚步是不会停止的。蝈蝈就是自然界生命活力的化身。鸟儿的昏晕不代表欢快的生命之歌的消逝,因为还有更加热烈的歌曲响起。生命不会在大地上消失,“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它将永远在大地上飘荡。)

4、“弹起了”

5、“弹起”一词,原文shrills,还有“尖声歌唱”的含义,飞白将之译为“炉边的蛐蛐/尖声吟唱”。“弹起”与这几节诗中的其它几个动词有什么关系?(它打破了严霜“凝成”的寂静,与“逐渐升高”的暖气互相呼应,将人们带入温馨和煦的环境之中,让人们在睡梦中去憧憬那生机勃勃的夏日。)大家觉得哪一段译文更好呢?(课文的翻译更适合室内温馨的环境,与周围的环境更加协调,更能引发人们对美好季节的憧憬。蛐蛐那渐渐弹响的乐曲就是大自然的使者,将人们引入那生机勃勃的夏天,告诉我们“大地的诗歌”“从来没有停息”,永远在我们的身边响起)

归纳:

请大家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实际上,夏日的蝈蝈鸣叫往往令人厌烦,而在西方的民俗中,室内蛐蛐的叫声更是不祥之兆。但在诗人笔下,蝈蝈与蛐蛐的歌声共同构成了一首生命的宏伟交响曲,它横跨炎炎烈日与凛冽寒风,在酷热与严寒中歌颂着生命的奇迹。它们的歌声也为这两个严酷的季节渲染上了最绚丽的色彩,展现出一幅灿烂的生命的画卷。那么它们为什么而演奏?(为了歌颂大自然的生命。我们从中看到了生命的永恒与伟大。请问大家,究竟什么是“大地的诗歌”?(是蝈蝈与蛐蛐的歌声,是自然界生生不息的生命)

济慈说:“我只确信,心灵的爱好是神圣的,想象是真实的——想象所见的美也是真实的——不论它以前是否存在。”诗人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如此美好的诗篇,同样是因为他的心灵有着神圣而崇高的追求。我们从中可以读出怎样的追求呢?

四、结合背景,拓展认识:

济慈幼年双亲去世,这给他的心灵蒙了深深的阴影。原本,他的监护人安排他学医,他也并不排斥医学,但他最终由于憎恨这个使“青年脸色苍白、骨瘦如鬼”的残酷世界而拿起了笔。但上苍给予这个英年夭折的天才时间只有短短数年时间,而他在1819年一年之内,写出了他几乎全部最重要的诗篇,每一篇都使人感染到年轻诗人是怎样不知疲倦地追求着美。本诗是他早期的作品,原本只是他与另一位诗人Leigh Hunt的同题竞赛之作,但我们仍然能够从中读出他的追求。

济慈说:“(诗)喜爱阳光,也喜爱阴暗;它兴致勃勃地生活着,不管美与丑,高贵与低微,富有与贫困,卑劣或崇高。”在他看来,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具有诗意的。那么,他在蝈蝈与蛐蛐这两种微不足道,甚至会令人厌恶的小虫身上又发现了什么样的美呢?

提示:

1、永不停息的追求之美。追求本身就是一种美,那为了追求光与热而渴死在旸谷的夸父,那为了后代子孙的福祉而挖山不止的愚公,尽管他们的结局不尽相同,但他们追求崇高目标本身就有了无与伦比的美。在歌德的巨著《浮士德》中,年迈的浮士德的追求最终没有结果,但他的追求本身就构成了一曲壮丽的史诗。最终,他在“请停一停,你真美丽”的呼唤中被接进了天堂。

2、辉煌灿烂的生命之美。无论是烈日曝晒的盛夏,还是凛冽死寂的寒冬,生命没有停下过它的脚步。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小虫都在展现着生命的辉煌,你们听,蝈蝈与蛐蛐的歌声响起,就宣告了生命的永恒的奇迹。曾经有一位老人,孜孜不倦地用一生大半时间去观察昆虫的生命,并为它们的生命写下了不朽的史诗。而一位少年,在严酷的季节,在冷酷的社会中,同样从昆虫的鸣叫中听见了生命的召唤,并为了高歌。

归纳:

在他的最后一首诗中,济慈渴望化成一颗星星,永远在夜空中去观察这个他所深受的世界。而他最终也成为了一颗明亮的星辰,照亮了后来的探索者们的心灵。他告诉我们,生活中永远都会有诗存在,只要你有一颗善于发现生活的心灵。他的追求如河流般绵绵不绝,永无尽头。正如他的墓志铭上所刻:“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ten in water(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

作业:

希望今天的学习能够让大家去发现生活中的诗,去寻找生活中富有诗意的东西。就请大家去描绘一下你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具有诗意的东西。

如果觉得美的颂歌——《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Tags:教学  美的   阅读教学,阅读教学资料大全,语文学习 - 阅读教学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 170y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1 2 3 4 5 6 7 8 9 10
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初中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案, 初中作文教案, 中小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