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文档范文 教育文章 试题课件 作文网 语句大全 全部栏目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乐教网教学文章免费教案数学教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数学五年级第十册教学计划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第十册教学计划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第十册教学计划为http://www.170yx.com整理发布,类型为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本站还有更多关于西师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设计,冀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免费教案 - 数学教案 -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的文章。

2001~2002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基本情况:(男女生人数、学生来源、参加兴趣小组及 数学竞赛情况等)





●上学期原有成绩:



●掌握“双基”情况:



●非智力因素情况:



    本 学 期 总 的 要 求  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使学生掌握约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写。
使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会看和制作简单的统计表,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施      




单元教学进度  单元  内  容  课时  起讫周次      一  简单的统计(一)  8  1~2      二  长方体和正方体  15  3~5      三  约数和倍数  17  6~9      四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7  9~13      五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21  14~18      六  总复习  6  18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名称  一、简单的统计(一)  总课时  8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过一些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编制和分析各种统计表的方法,最后再教学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将来进一步教学统计图表知识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使学生初步学会把一些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填写成简单的统计表,并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分析表中所说明的问题。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关键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星期  教学内容  例题或练习  课型    1    数据的收集整理(一)  例1  新授        数据的收集整理(二)  例2  新授        数据的收集整理(三)  练习一6-9  练习        统计表  例3  新授        统计表的练习课  练习二4-8  练习    2    求平均数  例1、2  新授        求平均数的巩固练习  练习三5-10  练习        整理和复习    复习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名称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  总课时  15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及能够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等形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单元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平面到立体)发展中的一次飞跃,通过学习可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的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知道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含义。
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掌握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和名数的改写。
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关键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星期  教学内容  例题或练习  课型    2    长方体的认识  例1、2  新授    3    正方形的认识  P21页  新授        长(正)方体的表面积  例1  新授        正方体的表面积  例2、3  新授        表面积的练习课  练习六8--12  练习        体积和体积单位  P29--30  新授    4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例1、2  新授        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P34页  新授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例4、5  新授        容积和容积单位  P39页  新授        体积和容积的练习课  练习八  练习    5    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  例7  新授        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的练习课  练习九  练习        整理和复习(一)  练习十  复习        整理和复习(二)  练习十  复习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名称  三、约数和倍数  总课时  17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以后学习约分、通分、分数的四则运算的基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的知识,还为学生到中学学习因式分解做准备。
本单元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教学重点是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比较难懂,容易发生错误,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整除、约数、倍数、质数、合数、质因数、公约数、公倍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第十册教学计划由www.170yx.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170yx.com
www.170yx.com 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一般不超过两位数),会求最大公约数(限两个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关键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星期  教学内容  例题或练习  课型    6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例1  新授        一个数的倍数和约数的求法  例2、3  新授        能被2、5整除的数  P53-54页  新授        能被3整除的数  P54页  新授        能被2、5、3整除的数的巩固练习  练习十二  练习    7    质数和合数  例1、2  新授        分解质因数  例3  新授        质数、合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巩固练习  练习十三  练习        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例1、2  新授        求两种特殊情况的最大公约数及巩固练习  例3  新、练    8    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例1、2  新授        求特殊情况下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例3  新授        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例4  新授        求最小公倍数的练习  练习十五  练习        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比较  例5  新授    9    整理和复习(一)  练习十七  复习        整理和复习(二)  练习十七  复习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名称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总课时  17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在这之前,学生已学了分数的初步认识,掌握了约数、倍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基础知识。这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得好坏,对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解答分数应用题影响很大。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并能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关键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星期  教学内容  例题或练习  课型    9    分数的产生、意义  P84-86页  新授        分数的读法、写法和分数单位  例1  新授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例2、3  新授        把低级单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  例4、5  新授    10    分数大小的比较  例6、7  新授        分数意义和分数大小比较的综合练习  练习二十  练习    11    真分数和假分数、把假分数化成整数  例1、2、3  新授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和综合练习  例4  新授        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例5、6、7  新授    12    综合练习  练习二十二  练习        分数的基本性质  例1、2  新授        约分  例1、2  新授    13    约分练习课  练习二十四  练习        通分  例3、4  新授        三个分数的通分  例5  新授        整理和复习(一)  练习二十六  复习        整理和复习(二)  练习二十六  复习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名称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总课时  21    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它包括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难点是带分数加、减法及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关键是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会口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使学生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并会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使学生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正确地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使学生学会解答分数加、减法应用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关键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星期  教学内容  例题或练习  课型    14    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例1、2、3  新授        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  例4、5  新授        同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一)  例6  新授        同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二)  例7  新授    15    同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的练习课  练习二十八  练习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例1、2  新授        异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  例3  新授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练习课  练习二十九  练习        异分母带分数加、减法  例4  新授    16    异分母带分数的连加、连减  例5  新授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练习课  练习三十  练习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例1、2  新授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P141页  新授        综合练习  练习三十二  练习    17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一)  例1、2、3  新授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二)  P146页  新授        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一)  例4、5  新授        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二)  例6  新授        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综合练习  练习三十四  练习    18    整理和复习(一)  练习三十五  复习        整理和复习(二)  练习三十五  复习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计划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第十册教学计划由www.170yx.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170yx.com
www.170yx.com 单元名称    总课时      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关键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星期  教学内容  例题或练习  课型                                                                                                                                                                                                                                        


一、简单的统计(一)
单元课时: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教学内容:课本1—2页复习和例1,练习一1—3
教学目的: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 
     会简单的数据收集和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课本1页的复习,请学生读题。
回忆四年级时学习过的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让学生独立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出示复习题的挂图或灯片,指名学生填统计表并画出条形统计图。
二、新课
讲述: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变化的,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
出示例1:请学生读题,让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题什么意思,要求什么?
讲述:大家都知道一个路口每天要通过许多机动车,一般来说,在10分钟时间内,通过各种机动车是交替出现的,而不可能前面过的都是小汽车,接着全是大客车,然后再过载重车……在各种车辆交替通过的情况下,就需要逐个收集和积累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通常采用画“正”的方法来分别统计出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这时,先要写出需要收集的数据名称。
板书:摩托车 小汽车 大客车 载重车
然后利用抽动灯片展示机动车在路口通过的情景,随着各种车辆的通过。带领学生画“正”字。
指出:随着所要统计的各种机动车的数据每增加1,就在那种车辆名称的后面加画一划。
问:怎样知道所要收集的数据是多少呢?(每个“正”字有5画,只要知道有几个“正”字以及多出几画,就可以得到有关的数据。)
指名学生计算出各种车辆的数目。想一想,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过用画“正”的方法收集数据。
指出:用这样的方法收集起来的数据通常叫做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10分钟时间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辆数,便于进行比较和分析,还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
想:要制成统计表,这个统计表应怎样制?需要分几栏?再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共同制成统计表,并填写课本2页的表格。
出示画有例1空白条形统计图的小黑板。
想:这个统计图中的一个格代表几辆车?(指名回答)
指出:有时由于收集的数据数目较大,在画统计图时也可以用统计图上的一格代表2、5、10、100,或者更大的数,我们这张图中的一个格代表2。
完成课本2页不完整的统计图。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一 2
题目要求“边做边记录落下的情况”是什么意思?怎样记录实验的结果?
学生实验、记录、统计。
四、作业
练习一 1、2


单元课时:2 数据的收集的整理(二)
教学内容:课本3—4页例2及“做一做” 练习一4、5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学会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的方 
     法,认识对数据进行分组整理和编制统计表的意 
     义,会填写成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在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和一些统计表的知识,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出示复习题:
五年级某小组女同学测量身高记录表:
姓名  宋莉  朱桂芬  王丽琴  蔡雅平  秦玲  平均    身高(厘米)  144  140  142  141  152      这个小组女同学和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身高最高的女同学比最低的女同学高多少厘米?
谁能看出这小组女生的平均身高有什么特点?
二、新课
教学例2。
出示例2身高记录单,请同学认真观察记录单中的数据。
问:同学们测量身高后你想知道一些什么情况呢?(谁最高、最矮,全班的平均身高,哪一段高度人数最多,自己身高在哪个范围等……)
问:看了这记录单,你能发现班中女同学中谁最高,谁最矮,身高是多少?
根据这张记录单,我们能不能很快看出这个班女同学的身高大多数在什么范围内?自己的身高又在哪个范围内?
指出:这张记录单上每人身高的厘米数是一些原始数据。有些情况不能一下子看出来,我们必须对这些数据通过一定的整理和分析,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那我们应怎样做呢?
从记录单上找出所有的数据不超出哪个范围,也就是找出最高、最矮的。板书:⒈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
把身高的厘米数按大小分几组。想:这个统计表需要分几栏?(“身高”和“人数”两栏)再根据统计的需要和数据范围,按5厘米一段,分成5段。板书:⒉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编制成表。
统计各组中原始数据的数目。板书:⒊统计各组中原始数据的数目,填写统计表。
想:用什么方法统计原始数据的数目呢?
学生统计,并提示:最后要把各组人数加起来,核对是否与“记录单”人数一样。
回答问题:⑴这个班女同学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⑵这个班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人?⑶整理后的统计表和原始数据相比,有哪些优点?
想:如果要计算女同学的平均身高,应该怎样计算?需要根据哪个统计表计算?(并指出:原始数据在统计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不能随便丢掉)
练习。课本的“做一做”(P4页)
小结。
通过上面的学习和练习,谁能说说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组的方法?齐读P4页书上总结出的方法。
三、作业
练习一4、5


单元课时:3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一6—9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的步骤和方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第十册教学计划由www.170yx.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170yx.com
www.170yx.com      法,进一步认识对数据进行分组整理和编制统计 
     表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据的收集
我们已经学过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让我们回忆一下数据的收集有几种情况,又有几种方法。
问:我们学过数据的收集有几种情况?(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收集静止的数据,另一种是收集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数据)
问:这两种数据的收集方法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第一种可逐项数出数目收集数据,第二种一般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问:用画“正”的方法怎样收集数据呢?(先写出需要收集数据的名称,接着用加笔画的方法收集数据,最后统计数据,填上数目)
二、复习数据的整理
我们收集到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统计结果,还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
出示题目:下面是一个电器商店上周销售电器的统计表,请你把这个统计表的数据的条形统计图上表示出来。
合计:台  彩电  冰箱  洗衣机  热水器    100  24  16  32  28    




我们还学过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大家想一想分组整理的方法和步骤。
出示:练习一7的记分单。
问:我们要对这张“记分单”上的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谁能说说第一步应该做什么?(⒈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
第二步应该做什么?(⒉把数据的范围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编制成表)想:这个统计表需分几栏?制出空白表格。(提示:空出统计表的名称、日期的位置)
第三步应做什么?怎样做?(⒊统计各组中原始数据的数目,填写统计表)问:用什么方法统计?学生完成统计。
问:经过整理制成的统计表有哪些优点?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一 8
小黑板出示第8题。每个同学报告自己家庭成员的人数,并记录,然后统计、整理,制成表格。
四、作业
练习一 6
学有余力的做 :练习一 9


单元课时:4 统计表
教学内容:课本P8—9页的例3及“做一做” 练习二1—3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复式统计表的编制方法,  
     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复习题:下面是兴农小学活动课程4个小组的学生人数,数学小组男生14人,女生8人;生物小组男生7人,女生8人;航模小组男生13人,女生4人;美术小组男生12人,女生12人。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

     数学组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人数               生物组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人数               航模组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人数               美术组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人数          问:每个统计表能反映出什么情况?
如果要比较各个小组的人数及其中男、女生人数要怎么做?用4个统计表方便不方便?有没有更方便的方法?
二、学习新课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能否把4个小组的人数与其中的男、女生数放在一个统计表里呢?
把4个组的情况合起来编制的统计表要反映哪几个方面的情况?(反映两方面的情况,一个是分小组情况,另一个各小组中男、女生情况)
那怎样划分统计表的栏目才能反映出这两个方面的情况呢?(学生讨论、发言,然后出示例3统计表的表头)
指出:这格叫统计表的表头。一般用斜线分成三部分。右上部分说明横栏的类别,左下部分说明竖栏的类别,中间部分说明表头的右下方的空格是留待填写数据的,有时这里还要注明数据的单位。想:横栏要分清性别需要用几栏?竖栏要分清组别需要几行?指出:有时根据需要在横栏和竖栏里还要加进合计和总计。(出示完成的统计表)
打开课本P8页,填写空白的统计表数据。
指出:填写时先填写各组人数,男、女生人数等数据,后填写总计一栏,填写后要进行核对。
问:现在这张统计表完整吗?提醒:这时还要检查一下统计表的名称是否填写正确,填表日期是否填写了。
问:想一想,你从这个统计表中还能等到什么情况?
填写:课本P9页的空白。
三、小结
  编制复式的统计表,首先要根据需要编制好表头,先要根据统计内容确定编制的统计表分为几项,横着、竖着各画几个格,接着填好表头中的各项名称,写出统计表的名称和制表日期,再把收集和整理好的数据一一填写到表中,最后进行核对。
四、巩固练习
课本P9页“做一做”
五、作业
练习二 1、2、3(第2题告诉数据,第3题学生自己调查、整理)


单元课时:5 统计表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 练习二4—8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编制复式统计表的方法和步骤,加深 
     对编制统计表的意义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学习过复式统计表的编制方法。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编制复式统计表的步骤。首先应该做什么?接着做什么?再做什么?
学生发言,然后教师总结。(首先要编制好表头,再把收集和整理好的数据一一填写到表中,最后要进行核对。)
课本P11页 练习二 5 学生读题。
问:如果我们要把这些数据在一个统计表表示出来,首先应该做什么?(编制表头)那编制表头时要怎样考虑?
先要根据统计的内容确定所编制的统计表要分为几项,横着、竖着各应当画几格。(想:这题横、竖各应画几格)
填好表头中的各项名称,有的要注明单位名称。(说明:为了查表方便和醒目,“总计”和“合计”一般要放在统计表的最上面和最左面)
在画好的统计表上面写出统计表的名称的制表日期。
把收集或整理好的数据填入统计表内。
数据核对。有无漏写或误写的地方。
学生完成此题。
说说编制复式统计表的具体步骤。
二、巩固练习
课本:P12页 练习二 6
问:这题要求的是什么问题,以前是否遇到过,该怎样求?
学生独立解答。
三、作业
练习二 4、7
学有余力的完成:练习二 8


单元课时:6 求平均数
教学内容:课本P13—14页的例1、例2和“做一做”,练   
     习三1—4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第十册教学计划由www.170yx.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170yx.com
www.170yx.com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较复杂的平均 
     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一个气象小组测得一周中每天最高气温的摄氏度数分别是:14、12、15、12、11、11、9,这一周的平均最高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五年级二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组投中多少个?
解答后问:⒈类似第1题的有关内容和方法以前是否学过,它的答案能说明什么问题,有什么用途?⒉第2题要求的是什么,是怎样计算的?
二、新课
教学例1。出示例1,学生读题。
提问:
⑴例1与复习2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处和不同处?
⑵这题求的是什么?
⑶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必须先知道什么条件?因此这题该怎样解答。
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8+33+23=84(个)
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0+11+9=30(人)
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84÷30=2.8(个)
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2.教学例2。
出示例2,学生读题。
提问:
⑴例2与例1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⑵联系例1的解法想一想: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需要先求什么?
⑶要求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应该怎样计算?
⑷各人把“全班共多少人”“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做在课本上。
⑸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列有P14页下面)
3.练习。
课本P14页的“做一做”
学生审题,独立完成,评讲。
问:这道题与例1、例2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处?有解题思路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三、小结
  以前我们学过求平均数的方法。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种新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请大家阅读课本P13、14页上的内容。
四、作业
练习三1、2、3、4


单元课时:7 求平均数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三5—10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较复 
     杂的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五年级二班分成3组种花,第一组种25株,第二组种株,第三组种20株。平均每组种多少株?
五年级二班分成3组种花,第一组12人,共种花27株;第二组8人,共种花20株;第三组10人,共种花25株。全班平均每人种花多少株?
下表是五年级二班分成3个组种花情况统计表。全班平均每人种花多少株?
各组人数  12  8  10    平均每人种花株数  2.25  2.5  2.5    学生独立解答,解完后教师提问:
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计算方法为什么都不相同?
二、巩固练习
练习三 5
学生独立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练习三 9
学生审题后,问:题目中“每一百平方米”表示什么?那题目中160平方米与240平方米,怎样用一百平方米来表示?
练习三 10
问:在统计表中,项目、数量和时间各是指什么?
解题时提醒学生,每小题要求的是什么?应从表中取哪些数据进行计算。
三、作业
练习三6、7、8
学有余力的做练习三11、12


       整理和复习
单元课时:8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课本P17页1—3 练习四1—3
教学目的:1 使学生加深对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
     2 会把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填写成完整的 
     统计表,能够看懂统计表和表中所说明的问题。
     3 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 
     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下面是一个国营农场去年农产品产量和种植面积的统计表。计算出每种农产品平均每公顷的产量。

  种植面积
(公顷)  总产量
(吨)  平均每公顷产量(吨)    玉米  160  2640      小麦  240  1296      大豆  290  783        按表中的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哪种农产品的种植面积最大?哪种最小?  ⑵哪种农产品的总产量最高?哪种最低?  ⑶哪种农产品的平均产量最高?哪种最低?
2.五年级两个班到公园去种草。一班36人,共种草96.2平方米;二班39人,共种草105.3平方米。五年级平均每班种草多少平方米?五年级平均每人种草多少平方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学生独立解答,解答后指名回答并订正。
二、新课
1.课本P17页:整理和复习1
学生读题,然后教师提问:
⑴这些分数中,最高分是多少?最低分是多少?
⑵怎样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按给出的分数段,统计成绩填入统计表内)
⑶把原始数据制成统计表后,能说明什么问题?(可清楚地看出全班成绩的分布情况和每个分数段的人数)
课本P17页:整理和复习2
学生读题,然后教师提问:
这题统计表的横向栏目应怎么填?
做完后比较:五、六年级参加各个项目人数的多少。
课本P17页:整理和复习3
学生读题。讨论:解答求平均数的问题应该注意什么?
⑴做题时应要先弄清什么?
⑵解题时要先求什么?
学生解答。
三、作业
练习四 1
练习四2、3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
单元课时:1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P19—20页的例1、例2及“做一做”     
     练习五1—3
教学目的: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长 
     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 
     间观念。
教具准备:长方体实物和框架图,演示用工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根据学生回答,将已学的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分别写在黑板两边。然后指着平面图形问:谁能说说,这些是什么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二、新课
然后指着立体图形,这些是什么图形呢?(板书:立体图形)
那我们来看看这些立体图形。出示准备好的实物,让学生说出这些形状都是什么形状?
指出:这些长方体、正方体、球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立体图形。在这一单元里,我们主要研究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其他的形体在以后还要学习。今天我们先学习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第十册教学计划由www.170yx.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170yx.com
www.170yx.com 学生拿出长方体实物,相互辩认,是否是长方体。
教学例1。
⑴认识长方体的面。
演示:切芋头或萝卜。指出:这个切面叫做面。
那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呢?出示问题,学生自己观察。问题:①长方体有几个面?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学生汇报,在汇报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时,问:是否还有其它意见?引导学生发现,有的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总结: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一般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⑵认识长方体的棱。
演示:再切一个与刚才垂直相交的面。指出:这时两个面相交的边叫棱。
请大家用手摸摸两个面相交的地方,问:这叫什么?数一数,长方体共有多少条棱?怎样数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可把棱分成3组,每组4条,共12条)
棱是直的,是线段,是可以度量长度的,现在请大家量一下,并记录下来,观察度量的结果,你是否发现了什么规律?
从上面的研究,你是否发现了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
总结:长方体有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组的棱互相平行,互相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⑶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演示:再切使之与前两个面互相垂直。
问:现在看到了几条棱?这三条棱相交于一点,指出:这点叫长方体的顶点。
现在请大家数一数,长方体共有多少个顶点?
讲述:通过上面的学习,谁能说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小结:P20页(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例2。
出示长方体框架。
⑴问: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分成几组?
每一组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在一个长方体中,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几条?相交于其他顶点的棱呢?
指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⑵拿出自己的长方体实物,同桌分别指出它的长、宽、高。把长方体再互换位置,再说说长、宽、高。
⑶观察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能发现什么?长、宽、高的长短与长方体有什么样的关系?
指出: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由它的长、宽、高决定。
三、巩固练习
课本P20页的“做一做”
练习五 3
四、小结(略)
五、作业
练习五 1、2


单元课时:2 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P21页及“做一做” 练习五4—8
教学目的: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正方体的 
     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发展学生的 
     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形状是正方体的实物,长方体、正方体教具,正  
     方体展开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大家一起来复习一下长方体的特征。
出示长方体教具,回答下面问题:
⑴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是完全相等的?⑵什么叫做棱?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是相等的?⑶什么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二、新课
1.教学正方体的特征。
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主要的立体图形----正方体。(板书:正方体的认识。
出示正方体教具,学生也拿出正方体观察。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正方体的特点。
⑴先看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观察发现?
总结: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⑵我们再来看正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汇报。
总结:正方体也有12条棱,但12条棱长度都相等。
⑶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总结:正方体也有8个顶点。
⑷谁能完整说说正方体有什么样的特征?
问:长方体有长、宽、高,那么,大家想一想,正方体有没有长、宽、高呢?如果有,它的长、宽、高在哪里呢?
指出:由于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所以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正方体的长、宽、高都叫做棱长。
2.做:P21页的“做一做”。
3.做:练习五 5
指名学生回答。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比较。
学生拿出用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摆在一起。
请大家注意观察,想想它们有哪些异同点?(然后汇报,填表)
形体  相同点  不同点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体                正方体                根据比较的结果,想一想,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总结:正方体可以说是长、宽、高相等的长方体,所以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可用图表示。
                  长方体 正方体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五 6
练习五 7
四、作业
练习五 4、8


单元课时: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及长方体表面积计算
教学内容:课本P24—25页的例1及“做一做” 练习六1—4
教学目的:1 使学生获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2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会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 
     力。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展开的教具。长方体、正  
     方体纸盒、火柴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练习六 1
先指出各长方体的长、宽、高,再分别指出各长方体前面的长和宽,并口算出面积;再说出后面的面积是多少。
练习六 2
⑴先让学生分别计算左右侧面的面积,使学生认识到左侧面和右侧面的面积相等。
⑵方法同上。
⑶使学生认识到只要算出一个长方体前面、上面和右侧面的面积,就可以知道另外三个面的面积。
二、新课
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⑴拿出长方体纸盒,分别标上“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边观察边回答问题: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长方体有哪些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怎样?有几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然后把纸盒剪开来展开。
⑵拿出正方体纸盒。方法同上。
⑶指着展开图说明: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出示课题: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观察长方体纸盒,想:①什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②长方体的6个面是什么形状?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算?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第十册教学计划由www.170yx.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170yx.com
www.170yx.com      内容和方法。
教学过程:
完成P159页的第15题。
出示题目。(略)
指出:我们可以对上面的数据进行分段统计。
出示题目要求:根据这些成绩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并算出平均成绩。
成绩  2.4米以下  2.4~2.69米  2.7~3米  3米以上    人数            让学生独立填写在课本上。完成后集体订正。
交流时,让学生说出自己所填结果,并说出自己是怎样求出平均成绩的。(强调:平均成绩应该是所有成绩的总和除以总人数。)
“从上面的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班女生的跳远成绩在什么范围内的人数最多?”
“这个班女生跳远的最好成绩是多少?”
完成P160页的第16题。
  出示题目。(略)
问:从这个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每个村的户数和平均每户的储蓄存款数)
要求这三个村平均每户储蓄多少钱,应该知道什么?三个村储蓄存款的总数应该怎样求?三个村的总户数应该怎样求?
指名学生回答后,让他们独立完成。
作业
练习三十六 15

大黄山中心小学备课稿                       ――小学数学第10册――




- 1 -









修改意见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第十册教学计划由www.170yx.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170yx.com
如果觉得苏教版数学五年级第十册教学计划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Tags: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西师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设计,冀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免费教案 - 数学教案 -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Copyright © 170y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1 2 3 4 5 6 7 8 9 10
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初中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案, 初中作文教案, 中小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