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 乐教网 - http://www.170yx.com !
首 页 文档范文 教育文章 试题课件 作文网 语句大全 全部栏目
当前位置:乐教网教学文章语文学习写作教学浅议新课程背景下的习作教学

浅议新课程背景下的习作教学

浅议新课程背景下的习作教学为http://www.170yx.com整理发布,类型为写作教学,本站还有更多关于写作教学资料大全,语文学习 - 写作教学的文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生写作能力是语文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在习作教学中,没有张扬个性的学生,没有显现智慧火花的妙笔,没有不同观点的碰撞,又哪来放飞心灵的自由?要走出目前习作教学的困境,就“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要排难激趣,放飞他们的童心;密切联系生活,丰富写作素材;在读写结合中,掌握写作规律,启迪他们的思维;善待他们的习作,彰显每位学生的个性。随着我国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在素质教育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小学习作教学改革却难以释怀,就目前习作教学存在许多困惑来看,涉及到学生习作教学,很多老师都普遍感到:新教材的习作难教!根据这一问题,我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总体来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到位

部分从教者以为一二年级的写话,只要求学生将话写完整就行了,没有什么限制,也没于过多的要求,这样学生都挺喜欢写,尤其喜欢图文并茂的形式来表达。结果有些基础好的孩子已能写一件完整的事,且很有童趣。可一到了三年级,感觉习作的要求一下子高了。很多学生对习作产生了畏难情绪,习作教学就变得沉重了许多。要学生一下子从写话跳到习作,感觉很累。新教材给了老师很大的空间,但有时标准的把握确实很难。现在普遍感觉我们对学生的习作要求有些拔高,使一些学生开始害怕习作。但又不知具体该怎样操作,实在是最大的困惑。具体表现在一是阅读教学中三年级还是对句段的认识,对篇章结构的知识涉及不多。而学生要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就要考虑到开头、结尾,突出重点等等。而此时有的学生连怎么把一段话写具体,写生动都还做不到,更别说考虑文章的完整了。二是写作与观察大有关联,三年级的孩子大多才七八岁,这一阶段孩子的观察还不细致,不全面,很多东西视而不见,所以往往在习作选材时觉得无话可写。

纵观新教材对于三年级的习作编排,我们不难发现,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的写作内容和写作要求都有了更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是这也给老师们出了一道难题。教材存在的开放的空间越大,老师们就越难把握。很多老师都已习惯于老教材中明确的写作要求和写作内容,面对现在的习作,却一下子变得不知所措。就拿三年级的第一次习作来说吧,习作要求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其他事。面对这样的要求,我们有些老师就理解为写学生的课余活动,比如下棋、游泳、打乒乓等,把原本非常宽泛的写作范围一下就限得极为狭窄,如果再加上必须在这些活动中发生的事情可能就更少了。结果很多学生写出来的习作要么是乒乓比赛,要么是下棋比赛,丰富的课余生活一下子让比赛给充斥了。再如三年级上册的最后一次习作,根本不提任何范围,学生可以写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可以写自己喜欢的景和物,可以写自己的快乐和烦恼,学生最想告诉别人什么,就可以写什么。面对这样的习作,我们的老师更是犯愁,这可怎么办,什么都可以写,那不就没有写作规定了吗?这怎么指导呢?一直习惯于限制与规定的他们,这样一来一下子变得无所适从。为了便于指导,把没有任何范围的习作统一要求为:写一写自己的快乐和烦恼。原来没有什么烦恼的孩子为了能达到这次习作要求,一个个都成了“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了。当然除此之外,习作教学超纲、拔高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打开人教版四年级教材,不难发现“语文园地”中的习作安排与以前有所改变,以前的习作是独成体系,习作与口语交际是独立分割的两部分,而这次教材的安排,有几个单元把口语交际与习作融合在一起了。例如《语文园地六》中的口语交际与习作: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对乡村生活和田园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受后,一起来交流交流收获。然后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这样的安排不仅仅是形式的创新,而是从中年段习作的实际出发,构建起来的习作教学新体系,其主要特点是“口语交际是习作的前提,习作是口语交际的延伸”。

习作源于生活,重在积累,得益于练笔。习作过程是观察、活动、思维、想象、表达等有序的训练过程,而整个过程需要对话的支持。学生学习习作,不完全是个体的经验与感悟,他们需要在交流互动中借鉴、模仿、领悟、创新。习作也是思维的碰撞过程,生命的运动过程,心智的沟通过程。所以把口语交际与习作结合起来,给习作提供了桥梁,减缓了习作的难度。这些都得需要老师们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而拟写符合学生味口的习作教学设计。不要把学生囿于既定的框架之内下笔写作。

二、家长要求高,干涉多

现在很多家长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对孩子的学习也相对比较重视。每次孩子们做完作业都得经家长检查,尤其是习作。很多家长在阅读孩子的文章时都抱着成人的眼光,结果在他们眼里,孩子的习作可谓是一无是处。于是家长们常常惊呼:“这样的文章能算文章吗?交上去不把你们老师气死!重写!!”结果是我们的孩子只得乖乖地回到书桌前重新提起笔再写。刚才费了好大劲才写的文章在家长们的眼里竟然这么糟糕,我是不是很笨啊?孩子一边提笔一边思索着。家长看看自己的孩子迟迟不动笔,便“帮”了起来。他们坐在一旁说,孩子呢?则像个记录员似的“唰唰”地动着笔记录下来。这样的结果是让我们的孩子更加困惑:“妈,这件事明明不是这样的,你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更有甚者“你懂什么?这叫艺术虚构!就这样写着!”这样的一顿数落,孩子心中所有的真实都被抖落了。久而久之,我们的孩子对习作充满了迷茫,也就惧怕写作了。

三、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年龄特征

很多老师在习作教学中,面对开放的习作内容仍沿袭以往的教学方法,可谓是穿新鞋走老路。习作指导时,重形式,轻内容,习惯于教师说,学生写,习惯于统一模式下的习作指导,结果导致学生“举一”有余,“反三”不足。学生的习作都如出一辙。甚至有的老师硬性要求学生背别人的优秀习作。质问这些老师,他们还头头是道地陈述自己的理由:放得太开了,以后面对考试怎么办?这样至少不会跑题。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学生围着《优秀习作选》和教师的指挥棒转,习作成为无源之水,毫无个性和儿童情趣,如此教学下的习作何有精彩?相反,还有一部分老师面对宽泛的习作要求,干脆什么都不作指导,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结果,中下游学生常常是咬着笔杆无从下手。所以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法不创新,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习作教学就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少年儿童。

四、教学评价方法不当

学生每次习作,只要一写完上交给老师,似乎就是完成任务了,不管写得如何,可能都不会再作修改。大部分教师也许是“忙”字当头,对交上来的习作也只是打个成绩,粗略地写几句评语(有些评语都没有),发还给学生,就算是一次习作教学走个来回了。学生面对习作的单一读者——教师,得到的反馈仅仅是一个分数和几句泛泛而谈的评语。单一的评价让习作变得索然无味,每次的习作教学收到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008修改稿)的实施,语文教育观念“与日俱进”。那么,如何根据《标准》中提出的有关习作教学的新理念来进行习作教学的改革呢?我认为,根据《标准》中提出的有关习作教学的新理念改革小学习作,必须寻找相应的习作教学的新思路。新课程对习作教学要求: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关于习作教学,如果我们仅仅注意一学期的八次习作练习恐怕是不够的。要想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应该要让学生勤于动笔,要为学生提供比较多的练笔机会。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四次小练笔,而下册也只安排了三次小练笔。老师们在教学中用好教材安排的这些小练笔还远远不够,同时,我们还应该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笔。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练习不失为提高写作能力的好渠道。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正如丁有宽老师所说的:“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习作训练要在阅读教学中相机生成。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学生的练笔往往需要一个消化思考的过程,要求学生在课内短短的几分钟内就完成一篇像样的练笔不太现实,甚至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敷衍了事。因此,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可以将练笔延伸到课外,给学生更充裕的时间认真完成,事后教师再对其进行评改,提高学生练笔的有效性。宋代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蒙冲巨舰”只有遵循了水上航行的法则,才能达到“自在行”的境界。这也体现了一种规律,教学之道犹如行舟之理,我们在设计课堂练笔时,就需要为学生引这一江“春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体验中,产生表达的欲望。那么,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大面积提高小学习作教学质量,全面实现习作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必须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习作教学新理念,并以此为指导进一步探索提高习作教学质量的新策略。

首先要激发习作兴趣,使其乐于表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反思我们的习作教学过程可以发现:学生之所以认为习作难、没兴趣,是因为长期以来都是老师说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说什么学生写什么,学生完全变成了被动地接受者,思维被禁锢,灵性悟性消失殆尽,写出来的文章难免是一副干巴巴的成人腔。用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来分析,小学习作的本质特征,就是要充分尊重儿童,让学生从内心出发想写,写自己愿意写的,写自己所追求的,写自己所欣赏的;习作的过程是学生自我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塑造和感受的过程;“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新课程标准在设定习作初始阶段的目标时,把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增强习作自信心上,目的是首先要让孩子愿意习作、热爱习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表述:第一学段是“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这实际上是继承发扬了老一辈语文家的习作教学思想。有的认为,习作“最好是令学生自己出题目”,教师命题的首要条件便是“要能引起学生的兴味”;有的主张对学生习作的内容和形式不加限制,顺乎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这样学生当然会乐于去写。就是在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不必强调种种规矩,应该让孩子放胆去写。这就像初学走路的婴幼儿,首先是让他有迈开步子自己走路、不要人扶的勇气,这时候什么走路的规矩和技巧对他来说毫无用处。因此,在低年级不必过于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应着力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除习作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这就是说,在低年级,学生即使没有“作文”的意识也不要紧,要紧的是让学生乐于写、敢于写。总之,兴趣、自信心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内驱力,是改革创新习作教学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其次是习作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引领学生实践。

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引领学生在贴近生活中积累丰富多彩的习作素材,在多样化的习作实践中“学会习作”。在“习作教学建议”中要求“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习作评价建议”中要求“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讨论、阅读、思考等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为什么新课程要强调引领学生在贴近生活中积累生活素材呢?是因为“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我们只有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做到平时积蓄充实,习作时就不会感到难了。虽然要积蓄的东西是多方面的,有生活、知识、语言、思想认识的积蓄,但最主要的是生活的积蓄。学生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那么源头在哪儿呢?源头“就是我们充实的生活。”习作内容强调引领学生贴近生活找到习作的“源头活水”,指导学生在习作的实践中“学会习作”,是不是不需要习作技巧、表达方式上的点拨了呢?新课程标准在“习作教学建议”中是这样要求的:“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是因为,习作需要多方面的修养历练,习作能力的提高须靠“自悟得之”。虽然必要的习作方法技巧的指导(如怎样写作提纲、先想清楚再写、怎样修改等)是必要的,但习作学习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接受”,也不是靠知识的传授与识记所能奏效的,由习作知识转化为习作能力,需要在“写”的实践中领悟。学生能否努力实践并从中有所“自悟”、能“悟”到什么、“悟”到什么程度,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教师不可急于求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写作不是教会的,而是靠学生自己领悟会的”这样一个道理。

我们一直在思索:小学的习作究竟是什么?此时我心中顿时豁然,习作,其实是我们真实思想的负载,是我们真实情感的沉淀,是我们真实自我的释放。如果在我们的习作教学中也能够坚守那份纯真,那份朴实,那么我们的习作教学将别有洞天,生机盎然。相信通过大家的不断研究与创新,小学的习作教学将开辟新的天地。

如果觉得浅议新课程背景下的习作教学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Tags:教学  课程   写作教学,写作教学资料大全,语文学习 - 写作教学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 170y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1 2 3 4 5 6 7 8 9 10
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初中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案, 初中作文教案, 中小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