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文档范文 教育文章 试题课件 作文网 语句大全 全部栏目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乐教网教学文章免费教案美术教案小学美术教案浙教版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浙教版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浙教版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为http://www.170yx.com整理发布,类型为小学美术教案,本站还有更多关于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案,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案,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六年级美术教案,免费教案 - 美术教案 - 小学美术教案的文章。
文 章www.170yx.com

教案
课题                          我驾神州游太空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飞行器、宇航服等有关太空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设计创作能力。
3.让学生在设计创作飞行器遨游太空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太空、向往未来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绘画或制作出一幅太空遨游图。
  难点:有创意地进行飞行器的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资料,准备记号笔、蜡笔水彩画的作画工具
  (教师)课件、范作、把教室布置成类似太空的环境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1)学生谈谈在“太空”的感受。
  (2)结合学生回答,教师讲述有关太空的科普知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进行太空遨游模拟实验),并提问:看了录像你了解到哪些太空知识?
  (3)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太空的资料。
  (4)针对学生交流的内容,教师小结。
  2.畅述想法。
  (1)学生谈谈:①怎样把教室设计成太空舱,成为一艘宇宙飞船?②如果想要去太空遨游,需要哪些必备工具?③遨游太空需要注意些什么?
  (2)出示宇宙飞船的模型或作品,帮助学生了解宇宙飞船的构成。
  3.动手创作。
  (1)明确主题:我驾神舟游太空。
  (2)教师建议:设计时要有自己的独创性;注意飞船和宇航服等的形状和色彩;注意飞船内外的环境。
  (3)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动手创作。
  4.评价作业。
  (1)学生介绍作品。
  (2)学生自评、互评各自的优点与不足。
  5.课外拓展。
  (1)继续收集有关太空的资料。
  (2)写写创作的体会或有关遨游太空的故事。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准备手工材料,课前分好合作小组
  (教师) 课件、范作等
  教学过程
  1.总结作业。
  表扬优秀作业。(从创意、科学意识、情感投入等方面评议。)
  2.欣赏思考。
  (1)欣赏相关的手工制作作品。
  (2)思考:这些作品使用了什么工具材料(注意材料的质感?)
  (3)师生共同小结,理出创作思路。
  3.分组创作。
  (1)学生分成4人一小组,并在组内商讨创作方案。
  (2)交流创作意图,各组汇报创作计划。
  (3)建议:可以用各种纸张及瓶子、纸盒等材料进行制作。(组员可以为自己的作品编一个故事。)
  (4)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4.作业讲评。
  (1)学生分组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并自评。
  (2)各组互评。
  5.课外拓展。
  (1)阅读有关太空的书籍。
  (2)讲有关太空的故事给好朋友或父母听。
  (3)将手工作品布置教室。

  课题                     我们爱劳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人物在劳动中的动态美,激发热爱劳动的情感。
    2.了解劳动时的动态规律,初步学习画人物动态的方法。
3.在创作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表现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人物动态的画法。
    难点:劳动场景的美感表现。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记号笔、油画棒、水粉画颜料等
    (教师)有关劳动场景的课件资料等
    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
    (1)教师用课件播放《劳动最光荣》的音乐,展示各行各业人们辛勤工作的画面。启发学生:你们平时都参加过哪些劳动?需要使用哪些工具? 当时的心情怎样?
    (2)学生回忆并交流。
    2.欣赏感受。
    (1)教师用课件出示作品《夯歌》,请学生欣赏讨论:作品中的人物在干什么?他们的劳动动作有什么特点?
    (2)教师小结:人在劳动时产生了有规律、有节奏的优美动态。
    (3)小组活动:在小组内欣赏其他绘画作品,分析交流作品中各种劳动动态及特点。
    3.研究体验。
    (1)设问:人在劳动时身体各部位是如何保持平衡的?
    (2)体验:同桌互相模拟动态并观察分析身体各部位的变化,寻找规律。
    (3)展示:教师用课件演示人体劳动时的动作变化和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平衡关系。
    (4)小结:任何动态都有他的动态特点,头、躯干和四肢之间相互配合,发生位置关系。人在活动时都有身体的活动趋向,从而身体产生了不同趋向的线,这就是动态线。绘画时抓住表现出动态趋向的动态线,就很容易表达动态。
    4.尝试练习。
    (1)作业要求:用记号笔尝试描绘各种劳动的动态。
    (2)提出建议:人体活动时肩胛线和骨盆线倾斜呈相反状,可以参考书中的动态线范例。
    5.作品交流。
    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价。评价建议:作品是否表现了劳动时的动态?线条是否流畅、肯定?
    6.课外拓展。
    观察各种劳动的场景,用速写的形式记录各种劳动动态。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记号笔、油画棒、水粉画颜料等
    (教师)有关劳动场景的课件资料等
    教学过程
    1.欣赏体会。
    (1)欣赏作品《拾穗》,分析作品中人物和背景之间的关系。
    (2)教师小结:选择劳动中最典型的动作和周围的环境可以使画面达到传神的效果。
    2.讨论研究。
    (1)小组活动:欣赏学生作品,分析作品是抓住劳动中哪些最典型的动作和环境来表现主题的?作品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你认为这些作品哪些地方处理得特别好?
    (2)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3.创作表现。
    (1)提出要求:画一画自己从事过的某种劳动。
    (2)教师建议:除画出自己劳动时最典型的动态外,还要画出当时使用的工具以及周围的环境等。色彩的使用也应突出主题。
    4.展示评价。
    (1)学生展示作品,交流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
    (2)同学互评,教师小结。


  课题                            绿化家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植树绿化的作用,学会用绿色装扮家园、社区。
    2.学习用折剪纸的方法,表现各种树的外形,感受不同树的造型美感。
3.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剪纸造型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欣赏和学习折剪纸材树,培养学生有爱绿护绿的兴趣和建设美好家乡的情感。
    难点:掌握折剪树的各种具体制作方法。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彩纸 、彩色水笔
    (教师)剪刀、彩纸、彩色水笔
    教学过程
    1.谈话引趣。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每年的几月几日是植树节?
    植树有哪些好处?
    2.欣赏感知。
    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图片作品,谈谈感受。
    3.分析剪纸树的方法:师生共同讨论教材中的问题,研究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的折剪方法。
    (1)对折法。
    (2)四连折法。
    4.作业建议。
    用折、剪、添画的方法,设计制作各种树。
    5.学生创作。
    教师巡回辅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具体问题。
    6.作业展评。
    展示:将剪出的各种纸树,用胶水粘贴在教室四周的窗玻璃上。
    讲评:师生互评。
    7.小结下课。
    教师表扬设计造型有新意的学生。小结本课的学习情况。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彩纸 、彩色水笔
    (教师)剪刀、彩纸、彩色水笔
    教学过程
    1.教师指导学生用彩笔画出“我们的家园”。
    (可以画楼房、学校、社区等。)
    2.学生用折剪纸的方法剪出各种不同的树,在完成的画面上进行粘贴。
    3.作业展评。
    4.课后小结。


  课题                 立体造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初步了解立体造型的基本要素,感受立体构成的美感。
    2.在学习中知道平面的纸材可以通过折卷、粘贴等方法构成立体形状,进行纸立体构成练习。
3.进一步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对立体造型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纸的立体造型方法。
   难点:使纸立体造型的创作具有一定的特色。
    ●方案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胶水等
    (教师)立体造型范例、示范用纸、剪刀、胶水、学生用纸等
    教学过程
    1.欣赏感受。
    教师出示各种纸立体造型作品,学生欣赏感受其魅力。出示课题《立体造型》。
    2.了解感知。
    (1)学生欣赏教材中的作品,分析材料,研究纸立体的制作方法。
    (2)交流汇报,教师小结:作品通过卷、压、折、剪、粘、穿插等方法来表现。
    3.研究学习。
    (1)出示一张纸,设问:“谁有办法让它变成立体形状?”
    (2)学生上台展示各种纸立体的制作方法,教师进行适当提示、启发。
    4.尝试练习。
    将一张铅画纸制作成多个纸立体形状。
    5.交流评价。
    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同学互相评价。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胶水等
    (教师)立体造型范例、示范用纸、剪刀、胶水、学生用纸等
    教学过程
    1.欣赏启发。
    欣赏教材中的范例,分析其构成方法及造型特色。
    2.感受体验。
    将教师提供的立体造型分解并重新组合。
    3.联想创作。
    学生将上节课制作好的各种纸立体形状用合适的方法组合,变成一件完整的立体造型作品。
    教师巡回辅导。
    4.展示评价。
    学生将作品布置成一个“立体造型”作品展览,互相参观,互相介绍,互相评价。
5.教师小结。

    课题                  自行车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自行车的演变过程、自行车的造型特点和功能作用。
    2.通过对自行车的绘画、设计,提高造型表现能力。
3.感受工业设计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画自行车。
    难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完成个性化的设计。
    ●方案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油画笔、水彩笔、记号笔、中国画颜料、水粉笔等绘画材料任选一种
    (教师)课件、各种自行车的图片资料、范画、各种绘画颜料和工具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 老师推一辆自行车进教室,吸引学生注意力。直接揭题:《自行车的故事》。
    2.看一看,想一想。
    (1) 课件展示,对比欣赏:早期的自行车和现代的自行车,儿童使用的自行车和成人使用的自行车,比赛的自行车和休闲的自行车,以及载重的自行车、电动自行车……
    (2) 了解、思考:①自行车有哪些样式?它们各具什么特点?②、从古到今,自行车是怎么演变的?
    3.骑一骑,议一议。
    (1) 请一个同学上来骑一骑自行车,大家讨论:为什么两个轮子的自行车在行驶时不会倒?
    (2) 观察自行车,分析自行车由哪些部件构成的。(车轮、车座、车把、车铃和车身)
    4.画一画,说一说。
    (1) 画一辆自行车或有关自行车的场景画。
    (2) 请同学之间相互说一说所画的自行车故事。
    5.课后拓展。
    请同学们上网查询有关自行车的知识,并把最感兴趣的材料摘录下来,为下节课交流做准备。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油画笔、水彩笔、记号笔、中国画颜料、水粉笔等绘画材料可任选一种,有关网上自行车知识的信息和图片
    (教师)课件、优秀学生作业、各种绘画颜料和工具等
    教学过程
    1.信息交流。
    组织学生将自行车的材料和图片进行交流(可以全班交流,也可以小组、同桌交流),拓宽学生有关自行车的知识。
    2.展评导入。
    展示上节课的优秀学生作业,导入新课。
    3.思考讨论。
    (1)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怎样的自行车最好卖?
    (2) 教师小结:优良的自行车应是造型新颖、色彩漂亮、骑踏轻便、用途明确。只有这样的自行车是最受人们欢迎的。
    揭示课题:设计未来的自行车。
    4.引导探究。
    (1) 联系生活,你想设计什么样的自行车?怎样设计?引导学生讨论(从自行车的造型、色彩、轻便、用途等方面进行改造设计。)
    (2)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开展个性化自行车的设计。教师巡视辅导。
    (3) 给自己设计的自行车取一个名称。
    5.作业展评。
    (1) 展示学生作品,请学生谈谈自己创作的思路和自行车的个性特点。
    (2) 发给学生一些货币券,组织模拟自行车买卖游戏。


   课题                   四季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一年四季的知识,能运用花、树等自然界中的各种景物来表现四季的不同特征。
    2.培养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绘画工具、材料表现四季,学习给诗配画或画配诗,体会画画与作诗互相融合的感觉;能用色彩表现四季的象征景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色彩表现力和综合创造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四季、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四季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四季的特点,进行四季的诗配画或画配诗创作。
    难点:画出四季的象征景色,能够在创作时表达自己的情感。
    ●方案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分组:4--6人为一组。
    要求:①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知识水平、家庭环境等情况分组;②选好组长,明确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和责任(实际上本学期学生的分组都可以参照这样的要求来安排);③各组做好主题描述、过程分析、总结工作;④发挥组长的作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收集有关四季的材料(诗歌、故事、图片等)
    对四季景色的描述
    (教师)课件、各种四季的图片资料、范画
    教学过程
    1.课前汇报。
    (1)学生分组派代表汇报收集的有关四季的资料:四季的特点及其景物的变化。
    (2)教师总结。
    2.观看录像。
    (1)播放有关四季景物的录像: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感受?
    (2)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3.欣赏范作。
    (1) 出示范作:让学生说说范作的创作工具、技法和画种。
    (2)进一步介绍蜡笔水彩画、水粉画、钢笔画作品在表现主题上的技巧区别。
    4.布置作业。
    (1)主题:我喜欢春天或者夏天、秋天、冬天,四季都画也可以。
    (2)学生说一说创作计划。(主题、内容、色彩、工具等。)
    (3)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进行创作;注意色彩要体现出该季节的特点;用心创作,让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创作完成后可配简要的文字说明。
    (4)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5.作业讲评。
    (1)学生展示、介绍作品,集体评价作品。(注意色彩及所选的季节性事物特点。)
    (2)教师小结。
    (3)课外作业:收集一些诗画互配的艺术作品。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分组:4--6人为一组。收集有关四季的材料(诗歌、故事、图片等)
    (教师)课件、各种四季的图片资料、范画
    教学过程
    1.继续创作。
    (1)学生继续创作。
    (2)教师分集体和个别进行指导。
    2.欣赏范画。
    (1)课件出示诗画结合的名家作品,学生思考:最喜欢哪幅画,诗与画存在怎样的联系?
    (2)教师小结。
    3.尝试配诗。
    (1)学生介绍自己作品的特点:①主体事物特点;②环境特点;③色彩特点;④意境特点。
    (2)学生尝试为自己的作品配一句话或一首诗。
    (3)教师巡回指导。
    4.尝试配画。
    教师出示有关四季的古诗或现代诗句,让学生根据诗意配画。(注意色彩要体现出季节的特点;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5.交流作品。
    (1)学生展示作品,大家互相交流各自的诗画创意。
    (2)集体分析作品的创意和情感表达。
    (3)教师总结评价。
    (4)放入档案袋。
    6.拓展作业。
    收集触动你的情感或有象征意义的诗,进行配画;观察自然界不同的季节特点。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四季的材料(诗歌、故事、图片等)
    (教师)课件、各种四季的图片资料、范画
    教学过程
    1.作品分析。
    根据上节课所展示的学生作品,结合四季特点,师生共同分析色彩的象征意义。
    2.了解色彩。
    (1)教师让学生根据色彩来联系事物及感受。如:红色,使人想到火光、太阳等,让人感到炎热。
    (2)学生选择一种色彩进行讲述。
    (3)教师小结,讲述色彩的象征知识。
     3.学生创作。
    (1)主题:温暖的春天。(或者炎热的夏天、凉爽的秋天、寒冷的冬天等。)
    (2)建议:注意色彩对季节的表现,突出每个季节的色彩特点。(春的明绿、夏的火红、秋的金黄和冬的雪白等。)
    (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4.作业讲评。
    (1)学生互评,师生共评。
    (2)展览作品。
    5.课后作业。
    进一步探索一年四季的变化的规律,比如四季的天气变化、树木的变化和其他景物的变化等。


课题                美丽的孔雀
一、教学目标
    1.根据孔雀羽毛的特征设计花纹或花边。
    2.学会用点、线、面组成花纹图案,感受图案的装饰美感。
3.培养学生对美术设计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用点、线、面元素设计绘制美丽的花纹或花边。
    难点:根据孔雀羽毛的特征设计花纹或花边。
    ●方案
    课前准备
    (学生)水彩笔、油画棒
    (教师)视频素材、课件、画笔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播放视频: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表演的孔雀舞。
    猜猜:艺术家通过舞蹈语言表现了哪种动物的特征?
    问:你喜欢这样的艺术表现方式吗?请学生模仿孔雀的造型,在音乐《金孔雀轻轻跳》中进行舞蹈表演。
    2.出示课件,通过欣赏不同形式表现孔雀的艺术作品,学生评说其不同的美感。(有绘画的、舞蹈的、演唱的、图案的、雕塑等多元化形式。)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根据孔雀的花纹特点学习设计图案。(板书)
    4.研究花纹图案的设计方法。
    (1)请学生在生活中找出一些有趣的花纹图案。
    (2)讨论:图案中运用了哪些设计要素?
    造型方面:重复、聚散、大小、叠加等组合方法,体验不同的美感。
    色彩方面:强对比、弱对比等用色方法。
    5.小结:用大小不同、粗细不同、方向不同的点、线、面进行有秩序地排列,可以产生不同的美感。同时搭配和谐的色彩,更是锦上添花。
    6.教师示范。
    教师范画,说说其运用的方法。
    讨论研究:还可以用哪些不同的表现方法?
    7.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8.作业展评。
    用设计的图案装饰熟悉的生活用品。(师生制作一些镂空的生活用品造型模板,将学生设计的图案作品衬于模板之后,感受图案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评价的方式: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

课题                             山外有山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全国各地各种名山大川的图片,感受山的造型之美。
    2.了解简单的浅浮雕知识,尝试用各种纸材,学习撕、剪、拼、贴等纸造型技法,表现重叠的山峰。
3.进一步认识大自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不同造型的山带来的不同美感。
    难点:用立体纸造型表现重叠的山峰。
●方案
    课前准备
    (学生)彩纸、剪刀、彩笔
    (教师)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1.欣赏图片,感受美感。
    (1)看图片,认识中国的名山大川。看看、说说、议议:我最想去的名山是哪儿?
    (2)结合本地区的山水风光,说说其造型特点和观山的感受。
    (3)说一说,我国还有哪些名山?讨论自己曾经看到过的名山以及观山感受。
    2.分析纸造型山的制作步骤。
    (1)请学生看步骤图,分析制作步骤。
    (2)讨论:想一想,可以表现山的纸造型还有哪些方法?
    3.研究纸造型组合、重叠的处理方法。
    4.学生创作。
    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5.作品展示,添制或添画一些植物进行陪衬。
    6.师生互动评价。


课题                             灵璧奇石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灵璧奇石的欣赏,感受自然美。
    2.利用石头、颜料及其他材料进行简单的造型创作。
3.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创作、表现的欲望,提高设计、制作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进行石头造型设计、制作。
    难点:石头造型的新颖和富有美感。
●方案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各种形状的石头、铅笔、彩色水笔、水粉颜料、毛笔、笔洗筒和生活中的废旧材料等
    (教师)石头造型作品、AB胶或502胶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 欣赏教材中的灵璧奇石图片,感受奇石自然美。
    (2) 揭示课题:《灵璧奇石》。
    今天,同学们带来许多形状各异的石头,老师也带来了用石头制作的作品。(出示教师范作)大家来说一说:老师是怎样把石头做成这么好看的小动物的呢?
    2.深入研究,分析归纳。
    (1) 老师分解石头小动物:身体——石头形状有很生动的动态;
                           耳朵——两块小小的石头;
                           尾巴——独特的石头。
    (2) 把其他卵石作品分发到各小组,供学生继续研究、学习。
    (3) 归纳卵石动物的造型特点。(夸张、概括又极具变化)。
    3.学生创作。
    请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的石头,进行卵石艺术品的创造。
    (1) 设计构思——可以从较大的石头入手,也可以多块石头加以组合,对石头的原有形状加以想象。
    (2) 固定——确定作品造型后将石头之间用AB胶或502胶固定。
    (3) 装饰——根据表现需要,用水粉颜料、油画棒等绘制,也可以用实物,如铜丝、毛线等加以装饰。
    教师及时为学生提示、指导。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创造。
    4.欣赏交流。
    请学生说说自己作品的特色与想法。谈谈在创作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克服?
    5.课后拓展。
    在周末或假期,同学们可以和父母亲一起到大自然中找一找造型独特的石头,并进行艺术创作。


飞流直下三千尺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瀑布的知识。
    2.培养学生对瀑布等自然景物的观察能力,学习用线条的疏密变化、明暗对比等方法来表现瀑布。
3.启示学生保护水资源,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不同的线条及明暗对比方法表现瀑布。
    难点:画出瀑布的特征及美的感受。
    ●方案
    课前准备
    (学生) 收集有关瀑布的图片、诗歌,不同质感的绘画用笔
    (教师)课件、范作等
    教学过程
    1.欣赏瀑布。
    (1)播放课件:欣赏世界上有名的瀑布。提问: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2)播放课件:欣赏有关瀑布的古诗,并提问:你感受到什么?
    (3)播放课件:有关瀑布的画作。
    注意点:
    ①构思—— 表现心中的想法;
    ②构图—— 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③表现—— 线条有魅力,明暗对比和谐,有一定的意境。
    2.述说感受。
    (1)说说:以“我是瀑布,我是流动的水”为主题进行一分钟说话练习。
    (2)小结,教师提出创作的注意点:按照建议的要求进行创作;注意线条的疏密、节奏和粗细等;要求配上诗歌或散文或自己的感悟等;创作主题要明确,将瀑布的山石颜色画深,以突显瀑布形状。
    3.学生创作。
    (1)主题:我心中的瀑布。
    (2)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小结评价。
    (1)学生自评、互评作品。
    (2)展示作品。
    5.课外作业。
    (1)课外参观家乡的瀑布,拍摄一些瀑布的照片;
    (2)收集有关瀑布的诗歌、散文等;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研究瀑布的成因。(外出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家长或老师陪同。)

  课题                     字的创意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字体装饰艺术的特点,学习字体设计方法,能从汉字的义、形和结构特征出发,对汉字的笔画和结构作合理的联想和变形,创意出美观形象的美术字。
    2.从设计和创意美术字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充分体会美术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学习用美术语言表达思想,提高审美文化素养。
3.了解中国古老汉字的历史及构成,感受汉字的奥妙和艺术魅力。增进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汉字的历史,掌握美术字体艺术设计的基本知识、技巧、方法。
    难点:字体设计的创意。对学生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抓住字义、字形、结构等汉字基本特征,灵活、合理地进行变体,使原字体变得更形象、美观、活泼,达到创新的目的。
    ●方案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商标、广告、印刷品中的美术字,尺子,蜡笔或水彩笔
    (教师)课件,教学录像《三十六个字》,范作,商标、广告、印刷品中的美术字图片
    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多种字体的同一组美术字,认一认、说一说这些是什么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结:美术字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一种字体,具有美观醒目的特点,我们在书刊、广告、包装等方面都能看到,如果我们每位同学都能写出一手漂亮的美术字,那该多棒啊!
    (3)揭题:《字的创意设计》。
    2.了解文字历史,感受传统文化。
    (1)出示一个象形文字,说说这个字在古代是怎么写的?( 如:日、月、山、水、草、木、鱼、牛、鸟等字。)
    日 月 水  牛
    (2)了解这个文字的变化过程。
    (3)观看动画片《三十六个字》。
    (4)说说观后感。
    3.欣赏评述,小组研究。
    (1)欣赏、了解常见的美术字字体。
    认识宋体美术字以及它的三种变形——老宋体、仿宋体和新宋体。
    认识黑体美术字。
    认识变体字。(教师用电脑演示不同字体格式的变化)
    (2)认一认,找一找美术书、语文书、报刊杂志中的各种字体。
    (3)研究宋体字和黑体字的特点。
    (4)仔细欣赏和放大字体,比较宋体字和黑体字的区别,
    研究这两种字的特点。
    4. 抓住特征,审美体验。
    (1)结构分析:平衡稳定;布白匀称;穿插变化。
    (2)特征分析:字形方正;横平坚直;大小统一;四边靠壁。
    (3)了解基本笔画的特点。
    “点入水滴撇似刀,横窄竖宽捺如扫,左钩右钩鹅进食,横到尽时有三角。”
    ——宋体
    “横平竖直,笔画等粗,粗壮有力,庄重醒目,结构均匀,方头方尾。”
    ——黑体
    (4)感受宋体和黑体字的美及其特点。
    5.作业练习,展评修改。
    (1)分别用“黑体”和“宋体”书写“永”字。
    永 永
    根据字数多少确定字体大小,并划好字格。
    分析字的结构、笔画,并合理安排布局。(左右、上下、里外、半封闭结构等。)
    轻轻勾出字的单线结构,用笔要轻。
    笔画统一,以双勾字形法画出笔画。
    修整细节。
    选择颜色进行填色,填色一般先画轮廓,再在中间填色。
    (2)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3)展评:对照“笔画形状是否统一,结构是否稳妥,文字在格内是否满格,大小一致”的要点,共同评议优劣。
    6.课后延伸,拓展研究。
    收集各种商标、广告、印刷品中的美术字。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商标、广告、印刷品中的美术字,尺子,蜡笔或水彩笔
    (教师)课件,范作,收集古今中外的各种装饰性美术字、各种商标、广告、印刷品中的美术字图片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导入课题。
    欣赏各种现代美术字,认一认这些是什么字?请学生在黑板上书写“艺”字,直接导入课题。
    2.欣赏评述,博古通今。
    欣赏中国古代的美术字(如:鸟书、蝌蚪文、凤尾书、芝英篆、金剪书等中国古代美术字。)、数字和英文美术字。(主要为英文字体的设计。)
    3.研究创意,启发思维。
    (1)讨论“艺”和四川电视台台标“四”字书写特点及规律,介绍笔画的变形。
    (2)欣赏一组变体美术字,说一说这些字的“创意”在哪里?找出其特点:
    ①笔画变化。
    欣赏书中范字,提问:“衣”字主要抓住了哪一笔画的变化?
    有几何形体变化,如:圆形、方形、三角形……
    有形象化处理,如:变点为花朵形、草形、蝴蝶形……
    笔画相连:平连、竖连、斜连;
    ②结构变化。
    有意识地将某些笔画进行夸大、缩小、移位来获得新颖的效果。可以一笔破框,两笔破框;改变框形:变成圆形、拱形、扇形、平行四边形……
    ③字形变化:改变字体的外形,可以是整个字的几何形体变化,如:圆形、梯形、平形四边形等。
    ④立体变化:平行透视、成角透视……聚光、成角、凹凸等,画出字的三维空间感。
    ⑤形象变化:以字义出发,将整个字作形象化处理。
    木:变体后绘成四截木料叠成。
    冰天雪地:变体后绘冰纹,画上积雪。
    尖:变体成上部小下部大。
    曲:变体成曲线状。
    ……
    ⑥装饰变化:肌理、渐变、字内装饰、字外装饰。
    ⑦光影变化:叠影、明暗、倒影、投影等。
    总结:变体美术字变化的方法无论多么丰富,都要表现出整体和谐、统一、完美的艺术特点。
    4.创意设计,作业练习。
    (1)设计自己的名字或寻找合适的字、词,设计有创意的字体。
    (2)要求:写出设计意图,即创意。
    5.作业欣赏,开拓思维。
    (1)作业展评,小结。
    (2)收藏、保存同学的作品。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尺子,蜡笔或水彩笔等工具
    (教师)课件,范作,各种商标、广告、印刷品中的美术字图片
    教学过程
    1.欣赏学生作品,复习导入。
    (1)欣赏学生的作业,讲评新颖生动的创意设计作品。
    (2)提问:你认为字形创意设计的作用是什么?字的创意设计可以应用在哪些地方?
    (3)小结。
    2.欣赏招贴商标,创意剖析。
    (1)了解著名文字商标、招贴的创作设计过程。
    (2)请上节课完成优秀作业的学生介绍创作经过。
    (3)欣赏、讨论经典文字商标的创意及招牌的创意。
    (4)课件动画演示变体美术字。
    3.选择创意形式,表现创造。
    (1)确定设计内容。(如:广告语,商标,招牌,版报题头、题花等。)
    (2)寻找内容的个性特征。
    (3)选择合适的材料及表现形式。
    (4)对初步选定的文字,结合内容从各种角度,不同的构成形式、变化形式,按一定的构成法则进行揣摩、构思。
    (5)草图表现,修改定稿。
    作业练习:设计一个报头或题花。
    4.学生创作表现,个别辅导。
    学生作业设计开始,进行针对性指导;对好的、有新意的设计进行表扬,以此来启发其他同学。
    5.师生共同评价,深入体会。
    (1)自己评:介绍作品的创作过程。
    (2)小组评、集体评和教师评相结合。
    6.提供主题,拓展思路。
    (1)了解和关注电视、影片中的动画文字创意设计。
    (2)保存学生作品。布置下一节课的准备工作。


课题                     图形的联想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图形联想的图片,初步了解图形设计的基本知识。
    2.能利用不同的图形,进行各种创意的联想,设计、组织画面,提高创造能力。
3.引导学生在观察、联想等活动中体验造型乐趣并获得视觉感受,增强图形创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和想象的方法,体验图形的联想和添画的乐趣。
    难点:图形的联想和画面的组织。
    ●方案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可自由选择彩色水笔、油画棒、彩色铅笔、签字笔等
    (教师)课件、范例、浅色卡纸(32开)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体验感受。
    (1)游戏激趣:老师出示一个圆形,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在印有圆形的纸上画出各种事物,比赛谁画的变化图形最多。
    (2)课件慢慢展示出悉尼歌剧院的屋顶。
    让学生观察:瞧,这是什么?它像什么?(展示帆船)
    (3)展示悉尼歌剧院全貌,引导学生欣赏建筑与自然相和谐的巧妙的艺术构思。
    2.小组研究,自主学习。
    (1)出示范例《水杯》,请学生研究:
    水杯变成了什么?加了哪些关键图形?还可以变成什么?
    (2)小组学习:图形联想中添加的图形数量宜少而精,还是多多宜善?
    引导学生依据书中的图解与提示,研究图形联想的基本方法。
    (3)学生汇报交流。
    (4)小组讨论:图形联想有什么用?
    让学生懂得图形联想在图形设计、仿生学等学科中的作用。
    3.布置作业,启发联想。
    (1)作业要求:自选一个图形,添画成一组有趣的联想图。
    (2)欣赏《尺》、《鸭子》等图形联想画面,想象你还能让它们变成什么。
    4.创作联想,大胆表现。
    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回辅导。
    5.作品展示,师生评价。
    (1)学生介绍各自作品中联想的方法,小组交流。
    (2)集体评和教师评相结合。
    6.收拾整理,教师小结本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自己喜爱的图形资料,带齐绘画工具
    (教师)搜集各种创意图形资料及学生的优秀作品,制作成课件;准备好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谈话导入。
    (1)检查课前准备,安定情绪。
    (2) 讲评上节课的学生优秀作品,鼓励学生画出有自己特色的画,激起学生的作画兴趣。
    (3)图形联想可以培养我们的创造性形象思维和想象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开发我们自身的创作潜力和构思动力,为图形设计打下良好的形象思维与图形表现技巧的基础。
    揭题:《图形联想》
    2.欣赏与感悟。
    (1)播放课件,显示各种创意图形画面,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提问:读懂画面了吗?哪幅画面更有创意?为什么?
    小结:创意图形给我们的思维带来了活力。
    (2)播放各种图形。
    提问:你联想到了什么?让学生采用小组接龙方式回答。
    3.思考与表现。
    (1)观察图形。
    课件把一个图形慢慢地作上下左右、四面八方自由翻动,使它“活”起来,让学生仔细观察、联想。
    每小组分发几个图形,请学生进行小组探讨、思考。
    小结:不同角度的仔细观察、不同头脑的大胆思考,都能给图形带来神奇的变化。
    (2)尝试表现:依据自己的观察对图形进行联想并画出来。
    4.作业与辅导。
    作业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表现一组独一无二的图形联想图。
    要求学生表现图形联想时,应发挥想象力,大胆动笔画。老师在巡视中多鼓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5.评价与拓展。
    把学生作业展示在黑板上,组合成一个丰富的图形联想园。并引导学生扮演设计师从造型、色彩、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课后进行图形联想创作。


课题                        图形拼摆 
 一、教学目标
    1.平面构成设计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初步理解基本形的概念、构成,以及基本形在平面构成设计中的意义。运用形象与空间关系的规律,设计出新颖的图案。
    2.学习用分割、组合的方法获得基本形,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巧妙组合、色彩搭配,完成简单的平面构成设计。培养、锻炼学生的组合造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发展抽象思维。
3.通过动手拼摆、操作,使学生初步了解分解构成的原理,增强设计意识,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培养探索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能自由、大胆、巧妙地用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形进行排列组合,运用接触、覆盖、透叠、分离、等变化方法构成各个不同的基本形。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难点:掌握基本形的构成方式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创新;“正形”与“负形”的相互转化这一平面构成形态的创造与表现的基本手段。
    ●方案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蜡笔、水彩笔,画纸,尺子,各种基本图形的硬纸片学具(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梯形、半圆形等)
    教师:课件,平面构成作品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请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图形: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梯形、半圆形等。学生边说,老师边画出来,或用课件展示。
    让学生在彩色纸上画出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并用剪刀剪下。(提示:将各色彩纸叠在一起来剪,可以一下子得到很多相同的图形。)
    圆形、方形、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图形,它们能组成许多不同的形状。请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或个人)把剪下的图形随意组合成一幅画。
    学生上台演示。揭示课题:《图形拼摆》。
    2.引导欣赏,拼摆游戏。
    (1)欣赏作品及生活中有基本形排列的画面图片。(如:花布、拼花地板、地砖等。)
    (2)基本形通过排列可以构成各种图形,说说在生活中见到过的实例。(提示:各国的国旗、商标、奥运会五环标志等。)
    (3)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把剪好的图形进行随意的拼摆游戏。
    在拼摆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基本形组成的许多奇妙的图形。
    3.联系生活,激发创意。
    生活中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由大小不同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组合而成,请大家想一想,找一找,都有哪些?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在回答时最好能具体说出物体的哪个部分像哪种图形。(提示:如房子的房顶像三角形,房门像方形;乒乓球拍像圆形和方形组成。)
    4.传授方法,创作表现。
    (1)引导学生拼摆出两个基本形所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平面构成中基本形与基本形相遇时出现的接触、覆盖、透叠、分离、联合、减缺、差叠、重合等情况。)
    (2)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发现图形构成中的“形”与“地”的关系,提供创作的建议。
    (3)鼓励学生还可以用彩色笔随意画出一些大小不同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组合而成的画面,涂上自己喜爱的颜色。
    (4)提出作业要求:
    ①用基本原形进行有趣的变化,将获得的基本形画在作业纸上,并涂上漂亮的颜色。要求:形象新颖、绘制工整。
    ②用彩纸剪贴的方法,把大小不同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组合成生活中的物体,(或者将多个相同的基本形通过组合成不同的图形,)创作出一幅漂亮的画面。
    ③利用形与地的关系构成新颖图形。
    (5)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1)小组内展示作业,让大家猜猜看表现的是什么主题。互评作业。
    (2)选出优秀作业,教师小结。
    提供评价建议:①作品是否表现自己的感受;②作品是否有创意,与众不同;③作品的点、线、色彩的表现是否统一等。
    6.提供课题,研究拓展。
    学生课外的研究拓展活动:寻找并收集生活中有关基本形组合构成的商标或图形实例。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胶水,彩纸,七巧板学具(玩具)
    (教师)七巧板教具,范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大家玩过七巧板吗?谁能用七巧板拼摆一个图形?教师出示七巧板的课件并演示。学生拼摆,讨论。
    七巧板是我们祖先的一项卓越创造,19世纪初流传到西方,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并迅速传播,被称为“东方魔板”……
    (简单地介绍七巧板的来历,激发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探究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小结:将一个基本形剪切(分解)成几个形状后,可以重新拼成多种图形。七巧板就是利用了分解构成的这个原理。
    2.欣赏激趣,启发思维。
    (1)展示一张平面构成图形,提问此图是怎样制作的?
    (2)教师演示“分解”与“构成”的方法。
    ①出示圆形,将它沿直径分割成两个半圆,再将分割成的两个半圆在演示板上作各种不同的组合,并把每次组合成的新图形画在黑板上。
    (也可以选择长方形作为“母体”进行分解三次,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形态。)
    分解法:对称分解,十字分解,整形分解。
    ②请学生练习变换构成的方法:分离、翻转、错位、连接
    组合法:分离式,左右置换式,同向式,相接式,万字式,口字式,十字式,嵌入式等。
    小结:将基本形加以分割并重新组合,可获得众多的图形。
    3.巩固新知,启发创造。
    (1)象形物品的分解构成:
    展示两幅范画(熊猫和热带鱼),让学生分辨原始“母体”的形态,以及分解的次数。
    (2)抽象几何的分解构成:
    展示两幅范画(方和圆),让学生分辨原始“母体”的形态,以及分解的次数。
    (示范作品详见相关资料)
    4.作业练习,拼摆创作。
    (1)作业要求。
    ①分解次数不宜过多;
    ②构成时不得重叠或舍弃;
    ③作品可随心所欲地创造,但必须创新。
    (2)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提示:强调学生在切割纸张时注意安全!)
    5.作业欣赏,评价深化。
    (1)学生互评作业,教师对有独创性的作业予以表扬与肯定。
    (2)选出代表性的同学向全班展示自己的创作过程,谈构想。
    (3)小结本节课内容。

课题                   黑白撕贴画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黑白撕贴画的艺术特点,了解黑、白、灰关系的基本处理方法。
    2.通过撕撕、贴贴,学习黑白撕贴画的基本制作和表现方法,提高学生对撕贴画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有条理的学习、制作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正确的撕贴程序。
    难点:撕贴图形的过程中合理处理黑、白、灰关系。
    ●方案
    课前准备
    教师:各种废报纸若干,黑白画图片,制作成课件
    学生:32开、16开大小的白卡纸,废报纸,胶水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课前准备,安定学生情绪。
    2.演示对比。
    课件演示: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蝴蝶飞呀飞,飞到我们课堂里来了。飞着飞着,彩色的蝴蝶变成了黑白的蝴蝶。
    看一看,蝴蝶的颜色有了变化,觉得好看吗?
    3、.做一做:尝试制作黑白蝴蝶。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用报纸制作一只黑白蝴蝶。让学生自己思考制作方法。
    比一比,谁动作最快、制作最美?
    4.评一评:展评后,归纳小结。
    (1)怎么撕:没有剪刀,可以用手来撕出蝴蝶图形,撕时双手手指要贴紧。
    (2)怎么贴:把各部分先按结构摆放好,再先下后上地按次序逐层贴好。
    (3)黑白灰处理:课件展示图例,学生讨论分析。
    要突出对比,主体部分黑,背景以白色为宜;反之亦然。
    5.赏一赏:开阔眼界、扩展思维。
    用废报纸还能撕贴出什么图形呢?
    课件展示优秀黑白作品。
    6.作业与辅导。
    作业要求:完成一幅漂亮的、有特色的黑白撕贴画,并取个好听的名字。
    辅导要点: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报纸上丰富的黑白色调,尽可能地把图像撕贴得大一些、色调丰富些;对撕贴得快的学生可要求将画纸的正反两面都贴上图像。作业完成后要求学生将剩下的废纸装入废纸盒中,保持桌面整洁。
    7.评价与延伸。
    分组评出构思新颖、构图饱满、黑白关系处理得好的作品,进行展评。
    要求学生课后分小组合作撕贴大作品,举办作品展览。


 

课题                         自制棋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棋文化,培养学生对历史悠久的棋文化的热爱之情。
    2.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立体的棋子。
3.提高学生对立体造型的感受、设计和表现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棋子立体造型的观察、设计与表现。
    难点:对棋子不同角色特征的把握与表现。
    ●方案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陶泥或橡皮泥、水粉颜料、雕刻工具等,收集有关棋文化相关资料
    (教师)课件、各种棋的图片资料、范作、各种制作工具和材料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了解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集中学生注意力。
    2.感受与想象。
    (1)听:金戈铁马、杀声震天的战场录音。听懂了吗?这些声音表现了什么样的场景?
    (2)忆:谈谈你印象中的战争。
    (3)看:课件呈现古代战场上的将帅、兵卒、车马炮等,与你记忆中的是否一样?
    (4)想:你还看到过哪些战争场景?引导学生讨论补充。
    3.思考与表现。
    (1)棋子有哪些主要特征?
    看:教师课前收集的各种棋子的图片。
    (2)尝试表现:按自己的意愿做出棋子的造型。
    (3)课件展示不同时期棋子的造型,通过对比让学生说出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及传承关系。感受棋子的文化魅力。
    (4)欣赏大师及同龄人的作品,分析不同材料、不同的表现方法。
    如:用哪些主要材料来制造棋子的?还可以用什么材料?用什么方法?你能创造新的方法吗?
    4.作业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表现独一无二的棋子。
    5.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辅导要点:(1)棋子整体造型的设计与把握;(2)表现方法;(3)个性体现。
    6.展示学生作业,把学生的作业组合成一幅大棋盘。请学生选出最独特最美的造型,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请小作者谈谈创作思路,再让同学互评,教师小结。
    7.课后延伸: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表现棋子吗?请同学们课外再去搜寻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泥巴或橡皮泥、水粉颜料、雕刻工具等,准备多种棋盘
    (教师)课件、各种棋盘资料、范作、各种制作工具和材料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了解课前准备情况,安定学生情绪。
    2.欣赏与感受。
    (1)看:课件呈现学生自己制作的各种不同造型的棋子。让学生感受成功。
    看懂了吗?这些棋子分别表现了什么角色?
    (2)忆:谈谈你对棋子制作的印象。
    (3)听:听一听小作者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
    对你有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与尝试修改自己的棋子。
    3.游戏与体验。
    (1)你会下棋吗?
    欣赏汉代弈棋俑。引导学生明白下棋必须遵守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2)课件展示不同棋盘。
    通过对比说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以及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感受棋文化魅力。
    (3)谁愿意和老师杀上一盘?激发学生下棋的兴趣。
    (4)尝试游戏:同学之间结对厮杀。要求: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文明下棋。
    4.课堂小结:赢棋在于专注、动脑,创造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5.课后延伸:举行棋赛,展示学生制作的棋具等。

课题                           1、悠悠北山街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探访活动,了解、感受历史街区建筑物的文化特点,让学生学习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结构等美术语言,来描绘有特色的历史建筑物。
2、通过对传统历史文化的观察、感受、写生、描绘等探访记录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鉴赏力、造型表现力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探访能力。
3、通过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探访活动,培养学生关注、尊重、热爱地方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用美术的手段对传统历史文化进行探访、记录、写生等活动,培养学生关注和尊重传统历史文化的情感。
2、难点:经过有效的探访活动,通过记忆思考后进行创造性表现。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探访活动:探访时用的速写本或相机,写生铅笔或钢笔,收集北山街相关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料(希望与家长沟通)。课前准备钢笔或铅笔水彩的创作工具。
探访传统历史建筑文化记载表:探访的建筑物名称,值得探访的一处传统历史建筑——探访的传统历史建筑物所在的(街区)
(教师)有关北山街的风光、历史文化、历史建筑的课件,创作工具。
二、教学过程
1.导课,出示课题。
(1)对北山街风光的认识和感受。课件出示北山街风光,如北山街夜景、栖霞岭、宝石流霞等,感受西湖边悠悠北山街的风光。
(2)小结:北山街,是一幅绝佳的西湖山水画,是一条风光秀丽的街道。
(3)板书课题:悠悠北山街。
2.对北山街的文化背景感受。
(1)小结出示:北山街文化遗存,如秦始皇缆船石、栖霞岭摩岩题刻、紫云洞诗词题刻、宝石山稚僧担物造像等,教师讲解。
(2)小结:北山街,是一座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博物馆,是一条历史悠悠的北山街。
3.对北山街的历史文化建筑探访。
(1)趣味导入。教师先出示几张北山街历史建筑物的局部,如孤云草舍局部,让学生猜猜是杭州哪里的建筑物?再出示建筑全貌,请学生看一看,说说是什么建筑。
(2)教师提出探究问题。杭城要进行整体改造,这几处建筑是否该拆除?
(3)探究活动。
先请探访这几处建筑的同学分小组交流探访活动调查表,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调查,进行讨论。再请各组代表说明本组探访活动的情况,按探访记载表分析,对探究问题作出答复。
(4)激发写生创作兴趣。
现在许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在逐渐消失,我们必须积极保护,并给予记录。可讲述有关后人想寻找一些名人曾在北山街居住过的历史建筑,由于文字图片记载缺乏而费尽周折的故事,激发学生除了文字图片的收集探访外,还可进行美术写生创作,以艺术形式描绘、记录自己喜爱的历史建筑物。
4.写生创作指导。
(1)对比北山街历史文化建筑与现代杭城建筑,区别表现在哪里?让学生看图片对比分析,更清晰地了解历史建筑的特点,帮助启发学生能够抓住历史建筑特点进行描绘。
(2)欣赏绘画艺术家用线描、色彩速写描绘建筑物的作品,启发学生进行创作构思。
(3)欣赏儿童优秀作品,鼓励创作信心,讲究创作的童趣性。
结合欣赏,教师可演示如建筑与树木的主次关系,构图的疏密、饱满,以及先线描后色彩的创作方法等。
(4)作业设计:用速写与摄影的表现手法,创作题为《值得珍藏的建筑》的作品,全班可装订成《悠悠北山街》的图册,并配上文字简述。学生创作用纸可事前打孔以便用线装订。
5.学生独立创作,教师设计封面、目录。
6.展示作品,创作点评。教师装好封面、目录,写出作者姓名,装订成册,让学生体验成功。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学生)写生创作工具,已打过装订孔的画纸。
(教师)已设计好的《值得珍藏的建筑》封面、目录,装订用线。
二、教学过程
1.激发写生创作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学生探访结果,选择学生较为集中探访的一处历史建筑,进行重点讲解建筑文化、风格及相关故事,确定写生创作《值得珍藏的建筑》的主题画。
2.学校写生创作指导。
(1)对比分析建筑的造型特点。
教师出示现代建筑和北山街历史建筑图片,对比造型、颜色、材质等的不同点?让学生对比感受,抓住建筑物特征。
(2)欣赏绘画艺术家用线描、色彩速写描绘建筑物的作品。启发学生对建筑物进行创作构思、创作写生。
(3)欣赏儿童优秀作品,讲究创作的童趣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创作兴趣,鼓励信心。
(4)教师可简单演示几种由易到难的创作写生方法。如线描写生、铅笔淡彩、色彩写生等;构图前后、疏密、取舍等要领。注重讲解技能难点。
(5)讲解外出写生常规,如找角度,选好安全位置,放置工具,外出不能喧哗等要求。
3.学生按写生常规要求进行外出写生创作,教师进行管理,指导创作。
4.教师将已设计的《值得珍藏的建筑》封面,与学生作品装订成册,进行展示。
5.教师总结:现在有许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在消失,我们都应该积极保护,并给予记录。
6.教学建议。
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学习、生活所处的实际环境,自行寻找一处值得探访的街区及其建筑,进行相应的教学。


2、安全标识
教学目标
1.认知各种常用的安全标识,知道它们的特征和作用。
2.初步学习设计安全标识的方法,能用安全标识的三要素(色彩、图案及形式)为学校或社区设计合适的安全标识。
3.提高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追求平安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色彩、图案和形状等美术元素设计安全标识。
难点:设计的标识要做到既美观,又实用。
教学过程
1、  提问导入:
(1)出示各种安全标识,让学生对标识有初步的了解。
(2)教师提问: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哪些安全标识,它们分别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3)学生回答:我在变压器旁边看到过当心触电的标识;我在包装箱上看到过小心轻放的标识;我在……
(4)教师小结:安全标识可以分为禁止标识、警告标识、指令标识和提示标识等,具有禁止、警告、提示的意思。
2、分辨标识:
(1)分类出示各种标识,让学生分别从形状、图案、色彩三方面进行讨论。
(2)禁止标识:圆形,红色+黑色;警告标识:三角形,黄色+黑色;提示标识:方形,绿色、黑色、红色等
(3)出示有禁止攀爬、当心触电、小心轻放等安全标识,让学生思考张贴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等。
(4)教师提问:为什么好的安全标识能提高人们安全意识的作用?
小结:安全标识利用一定的色彩、图案和形状等美术元素,刺激了人们的视觉和心理,起到了警醒的作用。
3、设计安全标识:
(1)提问:校园内外应张贴哪些内容的安全标识?如:楼道口、阳台上、教室里等
(2)探讨:怎样设计才使安全标识的色彩、图案、形状的含义清楚而醒目?
(3)要求:你准备为学校设计一个怎样的安全标识?
4、  学生作业:
教师巡视指导,对制作中存在的共同性和个别问题加以指导。
(1)画面构图时主体要画得大,外形要标准。
(2)颜料运用时要控制水分,运笔要概括。
(3)如果选择张贴室外的安全标识,可以运用防水的油画棒或者丙烯颜料。
5、小结与拓展:
(1)课外分小组把安全标识张贴在校园合适的位置。
(2)安全标识能提高人们安全意识,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多留心多观察,注意人身安全。
 

3、童谣童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民间童谣的历史及特点,童谣和童画相通之处。
2.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童谣创作童画作品。
3.体会童画、童谣的综合艺术特点,增强跨学科综合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用各种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童谣配上合适的童画。
2、难点:创作的童画既符合童谣的意境,又能体现出一定的绘画水平。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学生)绘画工具材料,选好自己喜欢的童谣等。(教师)配有童画的童谣课件,配有童谣的童画范作等。
二、教学过程
1.新知教学。
(1)播放课件《荡秋千》,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对此童谣的体会。
(2)教师为此童谣示范作画。
(3)教师讲述创作作品的思路及艺术特点。
(4)小结:童谣和童画的相通之处(童谣和童画,将文学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生动地融为一体。在童谣的美好韵律中,感受童画的悦目色彩;在童画的丰富想象中,感受童谣的韵律之美)。
(5)揭题:《童谣童画》。
2.欣赏作品。
(1)交流:互相交流自己熟悉的民间童谣。
(2)欣赏书本中的童谣、童画和教师收集到的作品。
(3)学生进一步领悟童谣、童画的相通之美。
3.尝试创作。
(1)师生共同评价童谣《荡秋千》(选取的创意角度,艺术特点等)。
(2)学生尝试为此童谣创作童画。
(3)注意: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作品的创意、构图、画面的整体效果等;尽量表现出童谣的意境。
(4)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4.评价作业。(1)交流创作思路。(2)师生共同评价。
5.小结与拓展。(1)小结本节课内容。(2)收集自己喜欢的童谣,了解其历史背景、地域特点及艺术风格等情况,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学生)了解童谣的历史背景、风格及创作等情况。(教师)准备编排童谣童画集。
二、教学过程
1.朗诵童谣。
(1)请学生朗读童谣,交流此童谣的含义。
(2)探讨自己喜欢的童谣及创作童画的思路。
(3)教师小结:童谣的历史背景、风格及创作等情况。
(4)教师提供创作建议:从不同角度思考,再选取最适合自己的角度进行创作;考虑不同画种的特点;注意为童谣配上音乐,能够体会到更强的艺术效果。
2.学生创作。(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童谣。(2)运用绘画的形式进行创作(单独或连续的均可)。
3.评价交流。
评价建议:(1)能基本表达出童谣的意境。(2)色彩、构图、画面具体氛围等。(3)选用的工具材料是否恰当。
4.小结拓展。
(1)把全班学生的作品编印成集等。
(2)收集更多童谣童画的资料。
(3)有兴趣的同学进行童谣童画互配练习。


4、大盒子小舞台
一、教学目标
1.       以纸盒为基本制作材料,通过绘画、剪贴、捏塑等综合方法,制作一个微型舞台。
2.从学生平日随手可得的材料入手,通过合理的想象、艺术的再现,赋予作品新的生命意义,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用多种视角观察身边的事物,关注、热爱生活。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根据普通的纸盒,通过合理设计和制作完成一个特定场景。
2、难点:刀等工具的应用;组织场景,表达自己独特的创意。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学生)一个较大的纸盒,裁纸刀,颜料或其他着色工具,彩泥或陶土等。
(教师)范作,裁纸刀,纸盒子等。
二、教学过程
1.组织导入,盒子百变。
(1)出示一个方形的纸盒。这是什么?同学们一定会说是一个方形的盒子。那么,我们用美术的眼光,通过想象,这盒子还能是什么呢?(竖起来是一幢公寓、平放是一个舞台……)
(2)将盒子打开。现在它是什么了?(一个小鸟的家,游泳池,古代竞技场……)
(3)将盒子简单变形组合。你认为现在又变成了什么?(一个有背景的舞台,种上树是森林的一角,搭上床是我的卧室……)
(4)今天我们就用自己准备的盒子,来超级变变变。
——通过教师的引导,改变纸盒的边框和外形,启发学生大胆地想象。引出课题《大盒子小舞台》。
2.开拓思路,盒子妙用。
(1)同学们都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大盒子,我们首先来给它们进行分类。
按形状分:方形、圆形、多边形。
按材质分:纸质、塑料、木质、综合。
(2)根据自己盒子的形状、质材、色彩,你觉得适合制作一个怎样的场景?
(3)讨论自己的盒子制作设想并交流(先小组讲,后全班交流)。
(4)看看其他同学的作品,想一想,在这里盒子是怎样被巧妙应用的,这些作品,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他们是怎样制作的?
(盒子的形、色、材质的巧妙结合,经过切割加工,辅之另外的小工艺品,使之成为一组完整的、有趣的作品。)
3.方法指导,巧变盒子。
(1)为了使盒子变成你心目中的舞台,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加工,你有什么办法呢?
①添加法:在原来的盒子基础上添加一些物件来完成。
例如:在盒子上添加柱子变成舞台;将盒子添上门窗和顶成为一幢房子……
②切割展开法:原来的盒子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部分切割。
如:上下切割、斜切割、特殊型切割。
③综合法:将盒子切割并组合成新的形状。
(2)给盒子涂上颜色或制作一些背景,使你的盒子变成漂亮的场景。
——考虑成熟的设计制作效果预设,是创作过程的重要环节。
4.明确步骤,制作底座。
(1)同学们,想一想,制作底座需要注意些什么?
(易出现的问题:切割时弄坏盒子,没有达到自己预想的效果……)
(2)制作步骤。
①用笔画出切割的线。
②用裁纸刀由外到内逐步割出所需要的形状。
③根据需要涂上颜料或粘贴上其他装饰物。
5.制作场景,进行美化。
教师:盒子底座完成了,这就像舞台已经搭好了,还需要配置一些必要的东西。
请同学们讲一讲还需要添置些什么?
(学生谈设想,教师点评。)
6.学生完成场景制作,教师个别辅导。
(1)应用相关方法制作一个场景。
(2)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作业,重点是盒子外形的制作。
7.作品展出,互评交流。
(1)自己介绍。
(2)教师简单小结。
8.课后延伸:给自己的盒子场景取一个名字。
9.课后整理:指导学生收拾、保管好物品,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学生)场景半成品,裁纸刀,颜料或其他着色工具,彩泥或陶土,现成的小玩具(汽车、纸偶人等)。
(教师)范作,裁纸刀,纸盒等。
二、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入新课。
根据自己盒子的特点,通过大胆的设想,运用了各种办法,有的改变外形,有的添加饰物,有的着色渲染……可以说是各显神通。现在我们已经初步制作成了一个小的场景。那么,怎样使我们的场景更真实、更有趣、更富有表现力呢?
(1)选择有代表性的场景2—3个。
教师猜想场景可能表现什么主题?
例如:你的盒子有深蓝色的背景,前面是高低变化的树木,该是准备开一个森林音乐会吧……
(2)学生介绍自己在设想、制作过程中比较满意的地方。
(3)请同学们一起开动脑筋,互相帮助出出金点子,怎样丰富、美化盒子?
2.继续制作完成《大盒子小舞台》,添加小品、小景,丰富舞台。
(1)纸质的小景、小品的固定。
教师:作品中需要许多用纸做的人、树、动物等,那么怎样将它们竖起来,站稳呢?
(看教科书上的范图,教师简单示范。)
①将物体的下端折曲一小部分,然后粘在盒底。
②在物体的背部粘一个支架或纸盒。
③在纸盒的底部堆上土或者橡皮泥等。
④将纸质小景通过十字交叉、三个循环等办法做成立体的。
铁丝、小棒、毛线等的线型材料的固定(钻孔、缠绕、粘贴等)。
3.组合各物品,美化舞台。
舞台做好了,也有了背景和主角(汽车、人、小动物等),如何围绕自己的设想编排、组织、美化舞台呢?
(1)教师示范,景物按一定的规律放置。请同学们一起说一说编排的优劣,自己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①左中右式的排列:清楚,整齐,但显死板。
②三角形的编排:变化多,易协调,但画面易散。
③放射形、曲线、特殊形的排列……
(2)色彩的搭配要与主题一致。
4.学生制作,教师个别辅导。制作方法、材料、主体的一致性。
5.个别展评,夸夸小舞台。
(1)学生自我介绍作品,同学间相互评议。
(2)更多的有关盒子的艺术作品欣赏。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以大盒子为底座的工艺制作。同学们思维活跃,积极性高……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关于盒子的工艺品。
如:首饰盒。
教师总结: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事和材料能够表现,正如我们今天学习的用盒子制作造型。只要大家做个有心人,积极动手动脑,就能创作出更多有特色的艺术作品。
6.课后延伸,寻找小舞台。
(1)整理收集材料。
(2)寻找可以通过盒子为基础的其他设计造型。
 

5、民间木雕
一、教学目标
1.欣赏传统的民间木雕,了解其艺术特点、雕刻方法等。
2.学习简单的雕刻造型方法,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雕刻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选择适合雕刻的材料创作一件自己喜欢的作品。
2、难点:雕刻的作品要有一定的特点和创意。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学生)雕刻工具,并制作好石膏模版,收集木雕作品及资料等。
(教师)雕刻工具,雕刻作品及资料,雕刻制作程序的课件等。
二、教学过程
1.录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播放录像:木雕艺术作品的欣赏。
(2)让学生谈谈对作品初步的印象。
(3)引出课题:《民间木雕》。
2.介绍木雕,了解相关知识。
(1)木雕的历史: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木雕的特点:实用而精美。可作装饰材料,也可独立成工艺品。
(3)木雕的分类:按材料分有黄杨木雕、紫檀木雕等;按地域分有东阳木雕、潮洲木雕、闽中木雕等。
(4)雕刻的方法:圆雕、浮雕、半圆雕、镂空雕、贴雕等。
3.欣赏作品,感受艺术特点。
(1)欣赏教材中的木雕作品,让学生说说木雕的艺术特点。(2)教师小结:东阳木雕的特点是雕刻细腻华美,人物形象饱满;黄杨木雕的特点是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色黄如象牙,年久色渐深,古朴美观,硬度适中。
4.教师示范,学生认真观摩。
(1)课件播放雕刻程序。(2)教师示范用石膏模版制作(见教科书第13页制作步骤2-5)。
①将凝成固体的石膏板,用细砂纸将表面磨匀。②先用铅笔在石膏上画草稿。③用雕刻刀依线条雕刻出凹凸的效果,做出模版。④在模版上涂色后进行拓印。
5.学生制作,体验雕刻魅力。
(1)学生制作,教师现场指导。(2)提示:在使用刻刀时要注意安全,别伤到手;雕刻时拿刀要稳,刻出“刀”味来;尝试用不同纸材印刷,画面效果不同;给自己的作品起一个合适的名字。
6.讲评小结,升华本课主题。
(1)讲评作业,师生共同交流。
(2)把民间木雕艺术讲给家长、同伴听,大家一起欣赏、感受。
(3)下节课准备好肥皂或蔬果及雕刻工具等。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学生)肥皂或蔬果,雕刻工具等。
(教师)其他材料的雕刻作品,雕刻工具等。
二、教学过程
1.欣赏作品,感受雕刻魅力。
(1)选出优劣不同的作品,师生互评。
(2)说说雕刻艺术的魅力。
(3)课件欣赏其他材料的雕刻作品与学生作品比较。
(2)师生交流作品的特点。说说自己作品的优缺点以及努力的方向。
2.教师示范,感受不同特点。
(1)教师讲述蔬果和肥皂的雕刻特点和方法。
(2)教师选择一种材料示范。
(3)小结:要根据蔬果和肥皂的材质特点进行塑造,雕刻时要认真思考,做到心中有数,提刀稳当;轻重合适。
3.学生创作,体验材料特点。
(1)教师巡视指导,对存在共同性的问题进行集体讲评。
(2)创作提示见“第一课时5”的提示。
4.共同总结,全面拓展学习。
(1)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内容、作业,体会不同雕刻材料的制作特点。
(2)有兴趣的同学进行雕刻练习,举行作品展览。
(3)收集资料档案,定期全班交流。
                                
6、门的装饰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外传统门的类别、装饰特点。
2、通过对门饰的观察、欣赏,初步学习运用剪纸或绘画形式,创作自己喜欢的具有不同风格的门。
3、培养学生热爱中外优秀文化传统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绘画或剪纸的形式表现中外的门饰。
2、难点:创作的作品表现出一定的装饰风格。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中外门的图片资料,课前分4—6人为小组写好调查报告等(注意安全、选好主题,并写出调查报告)。
(教师)有关门饰的课件,组织学生开展对门的研究。
二、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分组汇报。
(1)分组汇报调查情况:组长发言,组员补充,主要介绍门饰的特点以及作用等。教师小结,组长作好记录。
(2)师生共同探讨更为细致调查项目(如门的历史、类别、装饰、形状、制作材料,对未来门的畅想等)。
(3)引出课题:《门的装饰》。
2.欣赏范作,交流体会。
(1)欣赏范作、名作(建议从以下角度进行欣赏:创意、装饰、纹理、材料、意境、历史等)。
(2)师生交流中外门饰的特色。
(3)学生互相交流欣赏后的体会。
(4)教师小结,介绍中外门的知识和特点,并让学生思考中外不同门饰的印象。
3.学生试画,作好构思。
学生试画《中国的门饰》草稿,教师在构思、构图、线条、色彩以及细节装饰等方面作指导,小组同学互相配合,商讨合适的绘画表现形式(线描、纸版画、铅笔淡彩)后再画出草图。
4.小结讲评,课外拓展。
(1)小结作业和合作情况。
(2)在课外将草图创作成绘画作品。
(3)课外尝试创作门饰的剪纸作品,下节课上《中国的门饰》的剪纸。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学生)剪纸的材料工具等。
(教师)范作,剪纸的材料工具等。
二、教学过程
1.小组汇报,各抒己见。
(1)小结上节课的内容,谈谈绘画作业的优缺点。
(2)学生交流体会,小组汇报课后创作的情况。
(3)教师小结。
2.讨论特点,提出意见。
(1)欣赏教师范作以及中国门饰的名作。
(2)师生共同探讨中国门的特点及本地门的特点,教师提出改进意见。
3.传授方法,创作练习。
(1)用对折剪刻的方法剪纸,教师示范。(方法:将纸对折后画上纹样;将纹样剪刻出来;用色彩渲染的方法在完成的作品上涂色。)
(2)学生练习,教师指导。(提示:可以小组合作创作,也可单独进行;色彩渲染和谐;握刀规范,用力有度,注意安全。)
5.小结讲评,课外拓展。
(1)师生共同小结。
(2)交流创作经验。
 
第三课时
一、课前准备
(学生)综合绘画材料工具等。
(教师)范作,外国门的图片等。
二、教学过程
1.讲评作业,交流体会。
学生互相交流剪纸创作体会和想法。
2.欣赏作品,讨论创作。
(1)欣赏外国门的图片,注意门饰的特点。
(2)教师介绍外国门的历史、材质和装饰特点。
(3)学生互相交流这些门的知识。
(4)思考:创作作品用什么材料合适?
(5)讨论创作的表现形式。
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提示:可以自己创新,对门的形状、色彩等作夸张、变形的表现。可以对目前门饰存在的问题讨论改进建议。
4.师生互评,收集作品。
(1)教师和学生一起互评。
(2)可以把自己设计满意的作品以及收集到的相关图片资料进行展示,放到档案袋。
 

7、生动的泥塑人物
一、教学目标
1.本课主要通过观察人物的躯干、四肢、头部的动态变化,来感受认识、学习人物动态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2.通过观察人物动态,用捏、摆泥及欣赏人物泥塑作品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分析人物的哪些动态适合用泥条、泥片、泥块等捏塑方法;引导学生善于抓住人物动态的美好瞬间,来适当夸张表现人物动态,学习人物动态的泥塑造型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人物动态的观察能力、立体造型能力。
3.培养学生对泥塑人物的兴趣,提高对人物动态的审美能力,用动作、动态表现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用泥塑的方法表现人物动态,提高对人物动态的观察力、立体造型表现力。
2、难点:用泥塑的方法,稳定表现人物动态。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1、(学生)泥塑基本工具一套,水桶每小组一只,工作服或围裙袖套。
2、(教师)泥塑基本工具一套,作品展示台,实物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
1.设问式趣味导课,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一件老鼠偷油或其他主题的糖塑作品图片,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猜猜是什么?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引出吹糖人。
2.赏析民间传统泥塑作品的动态,体会泥塑具象写实表现人物动态的形式。
(1)用动作模仿表演,感受观察,体味人物运动特点、动态特征。
让学生想象、模仿表演吹糖人吹糖时的动作,并进行观察,吹糖人的五官及身体动态特征,探讨归纳出:五官特征为鼓出的腮帮子,全神贯注的眼神等;饱满的身体,紧张用力的四肢等等。
(2)欣赏艺术家的泥塑作品造型特征,初步学习艺术家泥塑表现人物动态的造型方法。
多媒体先出示泥人张第二代传人张兆荣《吹糖人》作品,对比学生的动作模仿表演,对比观察动态特征结果,进一步赏析、观察半蹲吹糖人的动态造型特征:整体如一充满气的圆球;重点观察艺术家对五官、身体、四肢的细部写实刻画。让学生对泥塑具象写实表现人物动态的形式有一定的认识。
继续出示刘士铭《母与子》、卢波《好喜欢》的泥塑作品,进一步让学生欣赏动态人物的生动性,学习艺术家对直立人物不同姿态的泥塑方法。对比感受直立人物的不同姿态特点,观察人物头部、身体、四肢的细微变化,从人物比例、不同身体姿态、表情、衣服、五官去观察。
3.学习人物动态的泥塑基本方法。
出示制作过程图例,让学生观察制作方法。教师可演示制作过程,让学生看清头部捏塑成球体并进行五官头发的刻画;身体四肢用泥片卷成衣服外套包裹而成,并注意让学生观察头部和身体的衔接方法。在衔接部位用竹刀或牙签刮一刮粗糙,再蘸用泥浆水衔接。也可大胆启发学生用自己实践的方法进行捏塑。
4.探究学习泥塑人物动态稳定性的方法。
教师出示不易稳定的泥塑人物进行观察分析,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表演体验、实践尝试、小组合作等方法探究学习。
(1)想一想, 人物的哪些动态适合用泥塑形式表现?
学生探究一:稳定的动态本身就很容易用泥塑表现。让学生寻找哪些动态是很稳定的,如坐、蹲、直立、倒立、睡、躺、趴等身体呈垂直或水平线时较稳定。
如身体倾斜时,手脚的张开或支撑地面时会较稳定。
(2)注意泥塑时人物身体的稳定性。
学生探究二:实践演示泥巴上下用量的多少与稳定有关。如泥塑时,腿部可适当夸张,加粗腿部,下大上小些,泥塑人物容易站稳。
学生探究三:演示不稳定泥塑人物,让学生探究怎样放稳。也可用添加辅助物支撑的方法,使人物动态稳定。
5.欣赏儿童泥塑人物作品,启发学生进行主题创作。
(1)多媒体欣赏儿童泥塑人物作品图片,让学生感受儿童各种有趣的或天真活泼或夸张的动态,体味儿童泥塑的稚拙美,激发创作。
(2)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印象最深的动作瞬间,进行创作构思,可选几位构思好的同学演示自己想表达的主题动作。
(3)教师对泥塑创作方法作进一步深入指导:创作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和要求。
6.学生给自己的泥塑作品定好主题,稳定的表现动态,尝试五官、手脚、服饰细部的修饰,作品表面不必光滑,宜尽量保留手捏的率真质感,可独立完成一件作品,也可几人合作完成一组人物群像。
7.写上作品主题标签,展示作品,集体观摩,教师评价鼓励,学生自评。
 评价建议:
(1)能否抓住动态特征表现主题。
(2)能否将动态稳定地表现出来。
(3)能否将身体与头部、四肢粘接固定。
(4)能否尝试五官、手脚、服饰细部的修饰,保留手捏质感。
(5)是否对捏塑人物感到兴趣。
8.收拾整理:将剩余的土回收至桶,桌面擦干净。注意抹布、竹刀及碎土不要直接在水池清洗,可先在水桶内洗,最后在水池冲洗,以免泥浆、泥块堵住水管。作品每个部位结合处要特别粘紧,在专用教室通风处风干,注意不要碰坏。
 

8、收获的季节
一、教学目标
1、观察秋天,欣赏各种表现秋天的美术作品,了解美术形式的多样性。
2、综合运用一些简单的美术形式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3、通过观察、表现秋天的事物,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增强学生对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和表现秋天之美。
2、难点:综合运用一些简单的美术形式语言,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理解。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学生)水粉画颜料、画笔、调色盘、水桶、抹布等绘画工具材料。
(教师)秋景挂图,课件,示范用工具材料等。
二、教学过程
1、感受与想象
(1)听:从秋风秋雨的录音中听出了什么声音?想到了什么场景?
(2)忆:谈谈你印象中的秋天情景,说说描写秋天的诗句。
(3)看:欣赏秋景挂图,说说秋天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
(4)想:你还见到过哪些美丽的秋景?你心中最美的秋景是怎样的?
2、思考与探究
(1)秋天的自然景物具有哪些特征?
(2)秋天的色彩有哪些?
(3)尝试表现:用自己喜爱的色彩表现秋天的美丽。
(4)课件展示各种表现秋天的艺术作品,请学生欣赏、分析不同材料和不同的表现方法。
3、表现与体验
(1)作业要求:画画秋天的景色。
(2)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辅导要点:能否大胆地表现秋天的景色?是否表现出自己对秋天的理解?
4、展示与评价
(1)展示学生作品,学生互相观赏。
(2)请学生选出最美的秋景图,并请作者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
(3)教师小结。
5、课后延伸:收集有关秋天的图片、诗句等。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学生)吹塑纸、圆珠笔、牙签、水粉画颜料、画笔、调色盘、水桶、抹布等绘画工具材料。
(教师)色轮挂图,课件,示范用工具材料等。
二、教学过程
1、欣赏评述
(1)欣赏教科书中的图片,找出秋天的色彩特点。
(2)教师出示色轮图:请学生寻找能表现秋天的色彩。
(3)教师介绍画家李焕民,课件展示其作品《初踏黄金路》,学生分小组欣赏、评价。
(4)学生代表汇报交流对作品《初踏黄金路》的欣赏体会。教师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分析表现形式。
2、探究感受
(1)欣赏其他两幅版画作品《秋水》和《打麦场上》,分析其作品主题和表现技法。
(2)思考:在秋天,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课件展示版画的基本制作过程,学生感受版画的独特魅力。
(4)教师适当示范,提醒学生使用各种版画工具的方法和注意点。
3、尝试创作
(1)作业要求:用版画的形式创作一幅《收获的季节》的记忆画。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辅导要点:提醒学生注意块面和线之间的关系,注意色彩的运用。
4、展示评价
(1)学生作品展示,介绍自己创作思路。
(2)学生互评,教师小结。
5、课后延伸
收集各种秋天的树叶、树皮、种子等材料。
 
第三课时
一、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形状的落叶10—12片、草根、树皮及各种植物的种子等。
(教师)课件,示范用工具材料等。
二、教学过程
1、交流欣赏
(1)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收集的创作材料,互相观赏它们的形与色。
(2)学生代表介绍收集的材料,师生共同观赏。
(3)教师展示自己的材料,启发学生讨论该材料最适合表现的形象。
2、思考研究
(1)教师课件展示各种用综合材料拼贴的作品,学生欣赏。
(2)学生思考:这些作品是用什么方式来表现秋天的?
(3)师生共同探究这些拼贴作品的制作方法。
3、启发创作
(1)拼摆游戏:请学生拿出自己的材料,拼贴出反映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的画面。
(2)学生展示,教师进行点评。
4、合作表现
(1)作业要求:小组合作完成《收获的季节》的拼贴画。
(2)学生合作表现,教师进行巡视辅导。
5、展示评价
(1)学生小组之间交流作品。
(2)全班作品布置成一个画展。
6、教师小结
 

9、水墨画动物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水墨画动物的独特表现方法,知道水墨画与彩墨画之间的异别。
2、学习用水墨表现自己喜爱的动物,在造型中体会墨色的变化,提高观察、表现能力。
3、通过欣赏、表现水墨画动物,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水墨画的魅力,学习水墨画动物的技法。
2、难点:用水墨画的动物画。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水墨画技法的资料,毛笔、墨汁、笔洗、调色盘、画毡等工具材料。
(教师)课件,常规的国画示范工具等。
二、教学过程
1、欣赏感受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水墨画技法的资料。
(2)教师课件展示各种水墨画动物作品,学生欣赏。
(3)学生谈谈欣赏体会。
2、学习探究
(1)教师提问:这些水墨画动物和其他画法的动物有什么差别?这种差别表现在哪些地方?
(2)课件展示各种画法的动物请学生欣赏比较并分析。
(3)课件展示水墨画和彩墨画之间的异同,学生体会其不同的特色和技法。
3、演示启发
(1)思考:怎样利用水墨来表现动物呢?
(2)教师进行简单的演示,学生观察学习。
①画螃蟹。
a.用大羊毫笔调淡墨,笔尖蘸浓墨,侧锋三笔画出螃蟹的身子。
b.用淡墨中锋,画出螃蟹身体左右的各四条腿。
c.接着用浓墨两笔画出螃蟹大螯。
d.用小狼毫蘸浓墨画出螃蟹的爪子和眼睛。
②画鱼鹰。
a.用小狼毫蘸浓墨勾出鱼鹰的嘴巴、眼睛及鼻孔。
b.用兼毫笔蘸浓墨顺势画出鱼鹰的头和脖子。
c.用大羊毫笔调淡墨,笔尖蘸浓墨侧锋画出鱼鹰的背和翅膀。
d.用淡墨画鱼鹰的腹部。
e.用小狼毫蘸浓墨中锋画鱼鹰的爪子。
(3)小组讨论:你能分析教科书中的其他水墨动物是怎样用笔用墨的吗?
4、创作练习
(1)作业要求:用水墨画表现自己喜爱的小动物。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辅导重点是笔墨的使用方法。
5、展示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的创作体会。
(2)教师点评并进行小结。
 
第二课时
一、教学准备
(学生)毛笔、墨汁、笔洗、调色盘、画毡等工具材料。
(教师)课件,常规的水墨画示范工具等。
二、教学过程
1、欣赏引导
(1)出示“舞”字,请学生想象这可以变成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课件展示吴冠中的作品《舞》和林风眠的作品《舞》,请学生欣赏分析。
(3)学生交流欣赏体会,教师进行小结:中国画体现了画家对自然和事物的一种感受,作品往往传达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不是平铺直叙的。例如在水墨画动物中就是通过动物的形态来传递。
2、探究感受
(1)学生自主欣赏教科书中的范例,体会作品的意境。
(2)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
3、创作表现
(1)作业要求:画一幅有动物的水墨场景图,并为这幅画取个有意义的名字。
(2)学生创作,教师巡回辅导。
4、交流展示
(1)展示学生作品,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
(2)学生互相评价,评价要点是看画面是否表现主题的意境?
(3)教师进行小结。
5、课后延伸
教师请学生欣赏各种题材的水墨画(山水、人物等),进一步引发学生对水墨画的学习兴趣。
 
10、色彩的世界一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色彩知识,掌握对比色、类似色的基本知识。
2、学习调色技能并运用色彩的对比知识进行表现,用类似色调或对比色调创作一幅漂亮的色彩画,培养学生对色彩敏锐的观察、辨别能力。
3、观察、欣赏自然界、艺术作品中的不同色调,提高色彩美感意识,促进正确审美情操的培养。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色相环的排列规律,知道类似色、对比色的知识并能准确区分,
2、难点:掌握色彩的强烈对比和柔和对比的关系及不同的色调,并应用于创作表现。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学生)水粉画颜料、画笔、调色盘、洗笔筒、抹布等绘画工具材料。
(教师)课件,学生用的画纸等。
二、教学过程
1、展示引入
(1)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听两段音乐,同时出示两张不同色调的风景摄影图片。
(2)讨论:两段音乐在节奏上和它所表达的情绪有何不同?(第一节:强烈、有力、跳跃。第二节:舒展、柔和、宁静。)两张照片分别对应哪段音乐?
(3)引入课题:音乐可以表达不同的感觉,色彩也会传递各种感觉的信息。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色彩的世界——色彩的对比。
2、学习研究
(1)教师课件演示讲解概念: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丰富的色彩,这些色彩集中在一起就会形成一种比较,就如浓与淡,干与湿等现象一样,它们相互影响,显示出各种差别的想象,我们称之为色彩的对比。这些色彩对比有的感觉强烈,有的则比较柔和。
(2)游戏:课件展示,请学生来找色块拼摆。
①组成连续的12色轮图。
②找出类似色。
③找出强烈对比色。
(3)小组学习交流:学习教材中关于类似色和对比色的知识,将第28页里的图片进行分类。
3、欣赏作品,谈论感受
(1)欣赏课件中画家和学生作品,说出色彩对比的类别,并找出强烈对比、柔和对比中较多的是什么色?——引出调子(一般指画面中占据主要比例的色彩)。
(2)小结:
强烈对比——较多的是对比色。
柔和对比——较多的是类似色(邻近色)。
在我们的现实中,总会有一些色彩使人心潮澎湃,又有一些色彩使人心静如水。无论是写生还是创作,色彩画中的调子往往是起重要的支配作用。一幅画面中,色调作为一种独特的色彩形式,它在表现色彩画主题的情调、意境和传达情感上是不可或缺的。它能直观地使欣赏者受到感染而产生美的联想,使欣赏者的情感和注意力被画面中的色调所影响。而画面有了这一些对比,才有了节奏和起伏,才会给人以完整而协调的美感。
4、调色练习
(1)作业要求:在教师提供的无色色相环涂色,要求先分别涂上三原色,每隔三个色块涂上一种原色,即红、黄、蓝。再分别在中间的空格上涂上三间色,即在红黄中间的一个涂上橙色,黄和蓝之间涂上绿色,红和蓝之间涂上紫色。最后由原色调配成的间色再进行互相调配得到的复色涂上,如黄绿之间涂上草绿色,黄橙之间涂上橘黄色,红与橙之间涂上朱红色等。
(2)学生进行调色涂色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5、展示评价
(1)学生作品展示,互相评价:谁的作品涂色效果好?
(2)教师进行点评小结。
6、课后延伸
观察自己家的房间色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学生)水粉画颜料、画笔、调色盘、洗笔筒、抹布等绘画工具材料。
(教师)课件,学生用的画纸等。
二、教学过程
1、交流汇报
(1)学生汇报课前的观察,说自己房间的色调,并出示图片进行说明。
(2)同学评价介绍是否恰当。
(3)教师小结:用不同的色调应注意选择相应的表现内容和环境,这样才会给人一种完整而协调的美感。
2、欣赏感受
(1)教师课件展示各种不同色调的室内装饰效果图,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色彩搭配关系。
(2)教师课件展示各种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感受作品的色调,说出自己的欣赏体会。
(3)师生利用课件共同完成一幅画面两种色调的搭配练习。
3、创作表现
(1)作业要求:用类似色或对比色调创作一幅漂亮的色彩画。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用色、大胆表现。
4、展示评价
(1)学生将作品分两类展示,一类是类似色调,另一类是对比色调。
(2)师生共同评价。
评价要点是:
①从视觉效果看,哪幅作品最美?
②对比色用得最好的是哪些作品?
③类似色用得最好的是哪些作品?
 

11、色彩的世界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认识色彩的轻重冷暖等特性,了解色彩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以此分析作品的色彩关系。掌握色彩推移和色彩感觉的基本知识。
2、能运用色彩推移和色彩感觉进行表现,用色彩画的形式表达自己某种体会或联想。
3、提高对色彩的敏锐感觉和美感意识,促进正确审美情操的培养,激励学生热爱艺术与艺术创造。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色彩推移和色彩感觉的基本知识。
2、难点:能运用色彩推移和色彩感觉进行表现,用色彩画的形式表达自己某种体会或联想。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学生)画纸,绘画工具。
(教师)课件,水粉画工具等。
二、教学过程
1、实验引入,揭示课题
(1)在一个大玻璃杯里倒入黄颜色的水,然后慢慢地加入蓝颜色水。提问:请问玻璃杯里水的颜色有什么变化?(颜色慢慢地由黄变绿直到变成蓝色)
(2)小结:色彩的世界充满了无限的神奇!在今天这节课上,我们将进一步来学习色彩理性方面的知识,我们将认识色彩的三大要素:色相、纯度(也称彩度、饱和度)、明度。像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颜色在色性上慢慢地产生变化,称为色彩的渐变。
出示课题:《色彩的世界(二)》。
2、排列游戏,理性分析
(1)将刚才两种颜色水的变化用色彩卡片排列出来(由黄色排到黄绿色、绿色、蓝绿色,再排到蓝色)。
(2)将黑板上的其他色彩卡片按照颜色的渐变排列(由绿到粉绿到白色,由绿到黄绿到黄色),并作相关的色彩实验游戏。学生观察、感受。
(3)出示示范图片,让学生把眼睛眯成一条线来观察,感受色彩的明度变化。
(4)小结:
①色相: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看到了色彩在变化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相貌,这就是色彩的色相。红橙黄绿青蓝紫就是七种不同的色相。色相是色彩的最大特征。
②纯度(彩度、饱和度):在活动中我们还看到色彩在渐变过程中其纯度也发生了变化。色彩的纯度是指色彩的纯净程度,它表示颜色中所含有色彩成分的比例。含有色彩成分的比例愈大,则色彩的纯度愈高,含有色彩成分的比例愈小,则色彩的纯度也愈低。
③明度:明度是指色彩的深浅、明暗程度。各种有色物体由于它们的反射光量的区别而产生颜色的明暗强弱。色彩的明度有两种情况:一是同一色相不同明度。二是各种颜色的不同明度。
色彩的色相、纯度和明度三特征是不可分割的,在色彩学上也称它们为色彩的三要素。
3、深入生活,感受色彩渐变
我们不仅要感激色彩为我们带来的视觉美,更要学会用心灵捕捉生活中的色彩。色彩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有时不用具体的形象,美丽的色彩世界通过一年中四季的变化,它就可以告诉你它存在的意义。
(1)提问:在生活当中,哪些地方能看到渐变色彩?
(2)学生讨论,教师小结:早上朝霞升起的时候能看到渐变色,晚上很多大型霓虹灯色彩是渐变的,天空是渐变的,海水是渐变的……刚才大家所说的都是生活中所观察到的渐变色彩,实际上有一种绘画中也常用渐变色彩,就是装饰画。
(提示:讲解色彩知识包括色彩的明度、纯度、色相的理解,阐述色彩的冷暖变化。)
4、欣赏教材,观察分析
(1)提问:观察这些不同的色彩推移作品,说说它们的色调特点。运用渐变色彩画出来的画与普通的画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小结:画面有十分奇妙的光感与空间感。
5、讲解示范,明确要求
(1)选择好渐变的色彩,想一想将这种色彩变成另外怎样的色彩。
(2)颜料里不要随意加水。
(3)渐变色彩的第一格颜色就是直接挤出来的色彩,比如红色,然后慢慢地在红色里加入黄颜料,要把握好色彩渐变的度,越往后黄色越多,最后一格就直接用黄色涂上。
(4)不要涂出框格子外。
6、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作业要求:
(1)在一排方格内完成三组色彩的推移。如图(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色彩)
(2)选用恰当的颜色,运用色彩推移的方法为空白图案填色,要求画面工整,颜色搭配适当。
7、作业讲评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色彩绘画中多尝试渐变色,并出示优秀的学生作业进行欣赏、小结。
准备一幅你认为最有色彩感觉的绘画作品在下一节课展示。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让学生收集描写自然景色的优美词句,色彩作品图片或照片,绘画工具,画纸。
(教师)教学课件(课前教师收集自然景观的图片和不同风格的乐曲片段),绘画工具等。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色彩
(1)欣赏关于自然界的图片,感受视觉形象所带来的艺术美感。
①将有关天空、海洋、大地、山川、河流等景色的几幅图片进行逐一欣赏。
②谈一谈你喜欢其中哪一幅画面?
③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这幅画面带给你的感觉。
(2)分别欣赏《流浪者之歌》(悲伤)、《森林中的一夜》(悠扬)和《土耳其进行曲》(欢快)的乐曲片断,体会音乐情绪所带来听觉上的艺术美感,进行色彩联想。
①你听音乐时想象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②你能用哪些色彩来表达?
③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这段音乐带给你的感受。
(提示:提供审美素材,创设艺术氛围,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表达能力,提供不同风格的欣赏素材,引导学生打破学科界限,利用色彩表达乐感。)
2、感受、体验色彩
(1)欣赏评述:展示蒙德里安、凡高、吴冠中、丁绍光等的作品,谈谈作品中色彩的感受。
(2)用课件欣赏生活中的艺术作品:绘画、包装、标志设计、服装设计等,理解艺术作品中色彩与情感的运用。让学生回答:红色、蓝色、紫色、绿色、灰色分别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3)用课件欣赏自然界的四季变化、晨晚的变化,感受情感的喜怒哀乐。
(4)利用课件,进行色彩的冷暖、远近、味觉等体验。
小结:色彩往往会带给我们某种心理感觉,包括味觉感、音乐感、情绪感、温度感及触摸感等。利用这种丰富的色彩心理感受,可以表现出具有感染力的色彩效果。
3、创作、表现色彩
(1)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色彩调配和色彩情感的基础知识进行绘画实践。要求运用色彩表现简单的造型,描绘出四季中的一个季节、一段音乐的旋律或酸甜苦辣中的一种味道等。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创作过程,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4、展示、评述色彩
(1)请学生主动展示作品,并为自己的作品取个名字,谈谈创作感受。以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形式表达创作思路与方法。
(提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鼓励,在评价学生作业时不能局限于作品本身,还应看到学生的创作精神。从中培养学生大胆表达个人见解、广泛参与意见交流的习惯。)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感受到了什么?学到了哪些技法?
(3)评述谁的作品最形象生动?(通过构图、色彩、表现技法等。)
(提示:通过总结,使学生感受到色彩的美和神奇以及创作的快乐。)
5、课后延伸、拓展
(1)你在创作时,是怎样表现的?心里的感受是怎样的?
(2)你能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进行更新颖、丰富的创作吗?
小结:希望你们能细心观察生活,从中获取美的信息,记录美的瞬间,做美的使者,艺术的创造者、传播者
 

12、创造美的纹理
一、教学目标
1、体验、感受自然纹理的美,并能够用简洁的话说出不同纹理效果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
2、能够用生活中的物品拓印或人工的方法创造、表现不同的纹理,并能充分利用这些纹理创作一件美术作品。
3、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绘画形式的多样性。在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中获得视觉和触觉的独特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丰富学生的美术语言,提高学生的艺术敏感度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找出身边各种事物中存在的肌理,并说出不同肌理给自己的感受。
2、难点:引导学生大胆、自由地用不同方法表现不同的肌理纹样,表现自己的感受。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身边的各种材料如树叶、羽毛、贝壳、石块、木块、粗糙的布料、皮革、有凹凸纹理的徽章等,生宣纸、水彩颜料、蜡笔等绘画材料工具。
(教师)课件,拓印后的纹理范画、纹理制作示范工具,收集到的不同纹理的材料,毛笔、生宣纸、墨汁、水彩颜料、水彩笔等绘画材料工具。
二、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课件:大自然的风光——重点突出对沙滩、石头、水面、树轮等景物的特写。(通过欣赏比较,使得学生对事物的肌理有了初步的认识,使学生不自觉地产生无限的联想。)
(2)出示图片,欣赏作品。(用特殊肌理效果创作出来的绘画作品——主要是版画作品和一件用漂亮的纹理进行装饰的工艺品。)
观察、分析这件作品中的艺术效果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学生交流看法。
(3)揭题:《创造美的纹理》。
(4)组织谈话:说说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美的纹理?
2、示范引导,观察思考
(1)组织学生展示收集到的各种材质:在自然界中有许多物体本身存在特殊的肌理,这些肌理不一定能用笔画出来,让我们找找它们藏在哪里。
(提示: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纹理,摸一摸,说说给你什么感觉?互相说说感受。)
(2)体验纹理的不同质感:
①树皮感觉粗糙、丝绸感觉光滑、金属又硬又凉等。
②引导学生将不同状态的同种物品进行对比:如棉布比丝绸粗糙,青的树叶比干枯的树叶滋润、细腻等。
(3)在屏幕上展示脚印、手印、车轮印等纹理,然后设问:这些看起来很美的纹理都是无意中留下的,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将这些富有美感的纹理制作或画出来呢?
(4)教师介绍示范拓印方法:直接拓印,将水粉颜料涂在物品上再压印。(将纸覆在实物上,用铅笔、油画棒等工具直接将纹理印下来;或将水粉画颜料涂在实物上之后用吸水性能较好的纸印下它的纹理。)
(提示:制作纹理效果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如:布料、地面、指纹等。)
(5)小结: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中,巧妙地利用特殊技法制成的纹理,会给画面带来特殊的效果。
3、局部尝试,感受体验
(1)通过屏幕展示不同制作纹理的方法:
①拓印法:a.木版拓印法。b.纸团拓印法。c.压印法。
②印染法:a.刷色(刷拖)法。b.积色法。c.吹色法。d.喷洒滴溅法。e.晕染法。
(2)选择教材中自己喜欢的一种纹理制作的方法进行尝试。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创新的方法,也可以学生自主决定用什么方法表现新颖的纹理。
(3)组织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组织几次学生讨论,谈谈成功和失败的原因,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方法。
4、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在制作中,教师对学生的艺术实践始终给予鼓励、引导,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5、作品展示,欣赏交流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让学生对自己的创作思路进行汇报,为其他学生进行类似的创作提供一种思路和经验,从而达到共同体验、共同提高的目的。
(2)欣赏评价:让其他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对作品的再创作结果进行想象和构思,满足学生的求异欲望。在原来想象的基础上再度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和创作兴趣。
6、收拾整理,交换物品
将自己已经使用过的材料,借给别的同学使用,或者将制作较多的印纹跟他人交换。(提示:由于这节课会用到多种材料,所以,下课前要留出一点儿时间让学生收拾物品。)
7、课后延伸,拓展研究
如果学生感兴趣,教师还可以介绍以下的方法让学生尝试:例如树皮,可以用拓印碑文的方法来印纹理;将水粉色涂在玻璃等光滑不吸水的物体的表面,将纸覆上去,得到偶然的纹理效果;将墨汁或颜料滴在水面上,稍稍化开后,用生宣纸吸附,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胶水,上节课完成的纹理图案,绘画工具、作业纸等。
(教师)教学课件,用各种印纹制作的美术作品,剪刀胶水、绘画工具等。
二、教学过程
1、感悟生活,引起思考
(1)课件播放根据生活和自然中各种物体的纹理而设计的画面让学生欣赏,有平面压印、磨印的,还有利用材料直接在画面拼贴出纹理效果的。
(2)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通过看、摸的形式了解作品纹理效果的制作方法,教师启发学生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创作纹理。
(3)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巧妙地利用这些纹理的效果来制作一件工艺品或是一幅绘画作品。
2、启发想象,巧用纹理
(1)教师通过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需要,启发学生想象如何使用纹理来美化生活,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来制作有趣的纹理效果。同学之间相互探讨,尝试用揉纸、滚印、涂抹等多种方法继续制作各种纹理。
(2)利用纹理,创作作品:学生利用自己探索到的纹理效果来创作有情趣、有应用价值的画面,可以引发对生活的思考。教师积极鼓励学生互相探讨,大胆构思,利用一切手段和方法大胆创作画作。
3、积极创作,美化生活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创作,并将完成的作品装点自己的生活。
4、调动情趣,积极评价
通过“夸夸我这件作品中最得意之处”的活动,引导学生把自己作品的美妙之处告诉大家,并简单介绍制作过程和方法。通过互评、师评的方式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充分调动学生创造的情趣。
5、学习运用,课后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创造生活,把自己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运用自制的纹理尝试美化,使之具有美感。
(提示:(1)物体的纹理效果随处可见,但人们熟视无睹,把它融入情趣和探索之中,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2)把纹理运用于生活,使生活变得更美,符合学生实现创造美的愿望。本课教学方法自由,寓于游戏、玩耍之中,和学生的心理相通。在讲授本课时尽可能少用专业术语,变通教法,降低难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3、废弃物造型
一、教学目标
1.懂得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重要性,了解废弃物造型艺术的神奇之处,体验创造的乐趣。
2.利用收集的废弃物,能根据不同形状、材质特征,制作一件艺术作品。
3.通过欣赏各种废弃物合成的有趣的艺术作品,感受不同的表现效果,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生活情趣,享受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利用废弃物设计制作有一定情趣的造型作品。
2、难点:根据废弃物的不同材料,选择合理的设计、创作方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各种不同的废弃物,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塑料袋、瓶子、盒子、废纸等;胶水、剪刀、绳子等制作工具。
(教师)各种废弃物制成的作品,一些废弃物材料,课件。
五、教学过程
1、游戏激趣,引出课题
教师出示塑料袋、可乐瓶、绉纸等,然后很快将它变成一个或多个“人”的造型。
引导学生谈一下简单的感受。引出课题《一个奇特的人》。
2、欣赏评述,感受有特点的人物形象
教师出示课件:
(1)一组非洲奇特人物造型的雕塑作品。请学生说说感受。
教师收集了一些人物的雕塑作品,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你知道他们在干什么?这些作品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
(2)欣赏古今中外更多的奇特的人物造型,例如狮身人面像、中国戏曲人物、摩尔的作品等。由于文化、风俗习惯的不同以及时代的变迁,各个时候的作品又是千姿百态。
(3)欣赏用废弃物造型的人:和上面作品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这些性格迥异,奇特的人物造型和我们平时见到的人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小结:巧妙应用废弃物材质特性进行夸张、变形。
3、了解探究,如何表现奇特的人
(1)欣赏废弃物造型中的人,仔细观察它们是用什么材料?怎样综合制作起来的?你觉得作品的哪个方面吸引你?
教师小结:法国哲学家、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我们就来做一个善于发现美的人吧!其实只要你仔细观察,有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现就能够创造出美。
(2)演示教科书中的制作步骤,明确过程及注意事项。
教师简单示范“卷、扎、粘、饰”等技法。
(3)优秀学生作品欣赏。
(4)看看自己和同学准备的材料中,能用哪些来制作人的哪一部分?
(小组内交流思路,互相探讨。)
(5)学生制作“一个奇特的人”,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评议,展示作品
(1)学生个人作品交流,进行介绍,相互评议。
(2)更多的综合艺术作品欣赏。
(3)教师总结: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事和材料能够表现,正如我们今天学习的废弃物造型。只要大家做个有心人,积极动手动脑,就能创作出更多有特色的艺术作品。
5、课后拓展:
应用废弃物制作其他有趣的艺术品。
6.课后整理:
指导学生收拾好物品,养成良好的习惯。
 
14、古人的梦想——飞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敦煌莫高窟中飞天壁画和彩塑的特点、历史及艺术价值。
2、学习壁画的色彩、造型及线条,领悟其韵味,尝试选择合适的方式临摹飞天壁画作品。
3、通过对佛教艺术的观赏、临摹,培养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进而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欣赏、临摹中国石窟的壁画艺术。
2、难点:领悟壁画艺术的内涵,透析古人的梦想。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绘画工具材料,收集敦煌莫高窟壁画图片资料等。
(教师)图片资料,课件等(用于本课时第二种教学方法的开始和结束,要求配有与飞天壁画相协调的古典音乐、有关敦煌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等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1、介绍导入
(1)教师介绍与飞天有关的佛教故事和艺术。
(2)教师讲述佛教石窟的文化特点及艺术价值。
(3)请学生说说听了教师介绍后的感受。
(4)引入课题:《古人的梦想——飞天》。
2、欣赏作品
(1)继续播放课件:飞天艺术。
(2)学生互相交流作品的最美之处。
(3)师生共同评价其中的艺术特点。
(4)师生共同小结。
3、学生作业(1)要求:临摹一幅飞天艺术作品。(2)提示:造型优美、线条流畅、色彩鲜艳。
4、小结讲评
(1)讲评作业,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课后继续。
(2)有兴趣的同学自己深入了解我国著名石窟的形成及艺术特色。
 
 

文 章www.170yx.com
如果觉得浙教版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Tags:小学美术教案,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案,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案,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六年级美术教案,免费教案 - 美术教案 - 小学美术教案

相关资料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 170y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1 2 3 4 5 6 7 8 9 10
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初中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案, 初中作文教案, 中小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