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 乐教网 - http://www.170yx.com !
首 页 文档范文 教育文章 试题课件 作文网 语句大全 全部栏目
当前位置:乐教网教学文章语文学习古诗词学习古诗文教学《劝学》中的“而”

《劝学》中的“而”

《劝学》中的“而”为http://www.170yx.com整理发布,类型为古诗文教学,本站还有更多关于古诗文教学资料大全,语文学习 - 古诗词学习 - 古诗文教学的文章。

《劝学》中的“而”

汕尾 白沙中学 陈千里

荀子的《劝学》(节选)一文中共有16个“而”字,用法灵活,而且作为高考常考的15个文言虚词中考查频率很高的一个,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而”作为连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p77)将其所表示的关系分为并列、转折、相承(承接)、修饰,我们依据这一规律,将课文中用“而”的句子穷尽地摘录下来,敢陈愚见,就教于同仁。

①     蟹六跪而二螯。

这一句是名词谓语句。“蟹”作主语,“六跪而二鳌”作描述性谓语,“而”连接两个彼此平行的名词性短语“六跪”、“二鳌”对主语“蟹”(什么样的蟹)进行具体描述,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不需翻译。这样的用例还见于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蛇)黑质而白章”。值得注意的是,在文言文中,连词“而”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只连接两个动词(动词性词组)、两个形容词(形容词性词组)或两个分句,若连接,仅作为谓语且带有描述性质,如例句。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粤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认为,这里的“而”表示假设关系(见参考译文,《语文必修4教师教学用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p118)。笔者不这样认为,理由有二:一方面,一般表示假设关系的“而”置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如《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左转·襄公十三年》“子产而死,其谁嗣之?”(参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同上)。另一方面,从形式上看,这是一个蒙后省的省略句,动词“锲”省略了宾语“之”,“锲而舍之”是复杂的并列短语作句子的主语,这里的“而”连接两个彼此平行的动词性短语“锲(之)”、“舍之”表示并列关系。

之所以把“而”理解为表示假设关系,可能是个误解。因为这一句本来就有假设意义,语法上称之为“意合句”。 “而”的这一用法,在文中还有1例: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②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在这句中,“而”连接彼此相对的分句,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可是”、“然而”讲。这一用法,在本文中最多,共6例,余下5例为: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例③,句中的“而”连接“博学”和“日参省乎己”两个动词性谓语,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讲。这一句可以翻译为“尚学之人(不仅)广泛地学习而且(还)每日多次反省自己。

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例④,句中的“而”连接“知明”和“行无过”两个具有因果关系的动词性谓语,在原因和结果上相互说明:“知明”是“行无过”的原因,“行无过”是“知明”的结果。表示相承(因果)关系,相当于“就”、“便”、“从而(因而)”讲。这一用法,在本文还有1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⑤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⑥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⑧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例⑤至⑧,句中的“而”都属于连接修饰和被修饰部分的情况,但具体而言,所连接的修饰成分所属的词类又有所不同。例⑤句中的“而”连接名词“终日”作为动词“思”的状语。例⑥句中的“而”连接动词“跂”作为动词“望”的状语。例⑦句中的“而”连接动词词组“登高”作为动词“招”的状语。例⑧句中的 “而”连接形容词“顺风”作为动词“呼”的状语。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而”所连接的前后两部分,并不是并列的,而是前面的成分修饰后面的成分,这些“而”可译为“地”(形容词作状语),“着”(动词作状语)或不翻译(名词作状语)。

其实,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不止如上所述,它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停地探索与研究。

如果觉得《劝学》中的“而”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Tags:暂无联系方式 古诗文教学,古诗文教学资料大全,语文学习 - 古诗词学习 - 古诗文教学

Copyright © 170y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1 2 3 4 5 6 7 8 9 10
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初中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案, 初中作文教案, 中小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