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文档范文 教育文章 试题课件 作文网 语句大全 全部栏目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乐教网教学文章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第十二章 人民解放战争

第十二章 人民解放战争

第十二章 人民解放战争为http://www.170yx.com整理发布,类型为高三历史教案,本站还有更多关于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高中历史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的文章。
文章来
源 w

第十二章  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特征】 
总体特征:本阶段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最主要特征是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即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过程,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确立的过程,又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过程。
【考点清单】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1)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2)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3)全面内战的爆发。
【解析】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政治协商会议、全面内战的爆发,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应分析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并指明美国对华、蒋介石对内的政策;对“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应掌握其背景、内容与意义;对“全面内战的爆发”应区分粉碎全面进攻和粉碎重点进攻的主要战役。
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20xx年、20xx年考纲新增考点);(2)解放军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胜利;(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4)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解析】解放军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胜利、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是历年高考的重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20xx、20xx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应抓住其废除封建剥削、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支持解放战争的主线;对“解放军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胜利”应全面分析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态势与意义并了解三大决战的简况和意义;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应重点复习七届二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并了解北平谈判与渡江战役等史实;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应从国民党和共产党两方面分析。
【知识梳理】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蒋反动集团的斗争。(下册第三章第第二节不作考试要求)
(1)向解放战争过渡的阶段:从1945年8月日本投降到1946年6月底全面内战爆发,这是由民族战争向国内革命战争过渡阶段,斗争焦点是建立什么样的国家,主要大事是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特点是政治斗争为主、军事斗争为辅,结果是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2)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从1946年6月底全面内战爆发到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中共领导解放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空前孤立境地;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
(一)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
1.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1)原因:抗战胜利后,中日民族矛盾基本解决。
(2)变化:中国人民同美帝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工农大众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
2.美国:扶蒋反共(二战后对华政策)(为什么帮?怎样帮?)
(1)原因:控制中国是美国称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利不起早)
(2)行动:美国出动飞机、舰艇运送国民党军队到战略要地和铁路交通线,帮助蒋介石抢夺抗战胜利果实。
3.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方针
(1)行动:打着“和平建国”旗号,阴谋发动新的大规模内战。
(2)目的:消灭人民革命力量,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二)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1.背景:(国共双方意图分析)
(1)国民党三次电邀:①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完成(主要);②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③企图把内战责任推到中共身上或诱使中共交出军队和政权。(策略:“假和平、真内战”;使中共进退两难)
(2)共产党毅然赴渝:①尽力争取和平;②揭露美蒋阴谋;③团结教育人民。(策略:“争和平,避内战”;提出三大口号——和平民主团结,派人赴渝谈判)
2.结果:
签订了《双十协定》(全称《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问题未达成协议。
3.内容:
避免内战建中国;结束训政施宪政;召开政协保民权。
4.意义:
(1)中共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在国统区人民和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争取了主动;
(2)国民党被迫承认和平建国方针,政治上陷于被动。
(三)政治协商会议
1.核心: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
2.成果: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1)原因:全国人民的压力;共产党的努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力(“三力”)。
(2)内容:改组政府(怎样改?)开大会(干什么?)实施和平建国纲(咋实行?)整编军队定宪法。
3.意义:
冲破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体现了平等协商精神。
(四)全面内战爆发
1.全面内战爆发:
(1)天气热:1946年夏   (2)美国帮  (3)范围广:中原、华东、晋冀鲁豫、晋绥
(4)占优势:战争初期,国民党在军事和经济上占明显优势。
2.中共战略战术:
(1)战略上藐视敌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表面短期真老虎,本质长远假老虎)。
(2)战术上重视敌人: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使国民党军队由优势变劣势)。
3.粉碎全面进攻:
(1)战绩: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
(2)战役:华中七战七捷;华东莱芜战役;东北新开岭、三下江南、四保临江。
4.粉碎重点进攻:
(1)地区:陕北解放区;山东解放区。(“哑铃”战术)
(2)战役:
①西北野战军:彭德怀的空城计和蘑菇战术;按时间先后:用青化砭(鞭)赶羊马过河到蟠龙镇沙家店;按纬度高纸:沙家店的羊马过河到蟠龙镇吃青化砭(青花饼)。
②华东野战军:由陈毅、粟裕和谭震林指挥; 歼灭国民党五大王牌之一的整编74师;
孟良崮战役不利于敌的一些因素:骄兵;花岗岩;空投;无降水。
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万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3)战果:
一年作战,歼敌一百多万,解放战争防御阶段结束(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
(3)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阶段:从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到1948年9月开始进行战略决战。解放军在外线(国统区)三路大军挺进中原;解放军在内线(解放区)反攻歼敌,收复失地。
(4)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从1948年9月开始进行战略决战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这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阶段,主要包括战略决战、七届二中、渡江战役和追歼残敌等历史大事。
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解放区土地改革
1.《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实行耕者有田,农村人口平分。(农民土地私有制)
2.解放区土地改革总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消灭封建剥削,发展农业生产。
3.意义:
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可靠保证。
(二)解放军战略反攻
1.任务:(见课本材料)
第二年:1947年     外线:国统区     内线:解放区
2.条件:
(1)必要性:将战争引向国统区,减轻解放区的压力和物资消耗。
(2)可能性:经过精矿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国民党军队的优势正逐步减弱。
3.方向:中原地区
(1)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 
(2)中原地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西扼武汉,东下南京)
4.概况:
(1)外线:三军配合两翼牵制。(打破国民党军队中原防御体系)
三军:    陈谢     刘邓      陈粟                    陕西引敌北上榆林
           陕       豫        苏           两翼:
               鄂        皖                         山东调敌东进海边

(2)内线:其他解放区转入反攻。
华北聂荣臻两区连片;东北林、罗迫敌孤守;西北彭、贺收复延安。
5.意义:
(1)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2)是蒋介石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3)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1.决战时机成熟:
(1)时间:1948年秋    (解放战争第三年)
(2)形势: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兵力、士气、民心),国民党军队兵力不足,只能重点防守一些战略要地。
2.辽沈战役:
(1)首战选择东北战场的原因:
①东北战场兵力对比解放军占优势;          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补给困难;
③对东北地区是撤是守,国民政府举棋不定;  ④首战东北可粉碎敌人战略收缩企图;⑤东北决战结束后可配合华北、华东作战;   ⑥可用东北工业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2)战术:“关门打狗”
1948年9月12日至1948年11月2日,西进廖耀湘,锦州范汉杰,长春曾泽生、郑洞国,57天47万,消灭新一军、新六军两支王牌,国民党军变成290万,我军300万。
3.淮海战役:中原、华东配合;1948年11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
战术:“临机处置一切”、“中间突破,分段歼敌”(特点:规模大、地位高、协调好、战术好)
刘、陈、邓为常委,邓为书记。三大妙笔:拖住白崇禧(敌人对刘伯承三怕:进关、过江、入川);截断徐蚌线;攻占宿县(十字架)。“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张克侠三个师2.3万人起义。  黄百韬(碾庄,“碾稻谷”);黄维(双堆集,“堆米维生”);杜聿明(陈官庄,“盛(陈)来装进肚(杜)”)。消灭第五军、第十八军两支王牌。65天55万。
4.平津战役:东北、华北配合;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
战术:“先打两头,后取中间”、“和平改编”
天津陈长捷顽抗;北平傅作义和解(女儿傅冬菊)。   63天消灭和改编52万。
5.三大决战的意义: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6.大决战胜利原因(1)中共中央决策正确;(2)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3)解放区人民大力支援;(4)国统区中共地下党和革命群众贡献力量。总之,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将革命进行到底”
1.七届二中全会:
(1)背景: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
(2)时间、地点:1949年3月,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
                 (中共中央所在地迁移:上海—瑞金—延安—西柏坡—北平)
(3)内容:
①转移工作重心(乡村——城市);    ②提出全胜方针;
③规定党的任务(农变工,新变社);  ④警惕“糖衣炮弹”(两个“务必”)。
(4)意义:
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2.国共双方意图:
(1)国民党:蒋介石假“求和”(作缓兵之计);李宗仁愿“和谈”(想划江而治)。
(2)共产党:发表时局声明,揭穿蒋的阴谋,提出谈判条件。
3.北平谈判:
(1)时间:1949年4月      (2)双方首席代表:周恩来、张治中
(3)内容: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
(4)结果:南京国民政府拒绝签字,假和谈骗局彻底揭穿。
4.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1)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1日,江苏江阴——江西湖口,合肥为总前委所在地。
(2)解放南京:
1949年4月23日,国民政府覆灭,1927年至1949年在中国的统治结束。
(3)向全国进军
补充: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1.迅速取胜:不到三年,1946年7月——1949年4月
2.国民党方面:(四“心”)
(1)政治孤立失民心;     (于子三事件;朱自清拒吃美国救济粮)
(2)士气低落无战心;     (国民党军队起义、投诚)
(3)统治腐败太黑心;     (“接收”变“劫收”;物价在飞涨)
(4)内外交困大离心。     (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3.共产党方面:(胜利的主要原因;革命的基本经验)
(1)党的领导是核心;           (2)理论指导是灵魂;
(3)革命道路是方向;           (4)人民军队是中坚;
(5)统一战线是保障;           (6)群众支持是基础。
归纳: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唯一选择)
(1)帝国主义变中国为殖民地;            (被粉碎)
(2)农民阶级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失败了)
(3)地主阶级企图苟延残喘;              (破产了)
(4)资产阶级学西方(技术—制度—观念); (不彻底)
(5)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维持半殖半封局面;  (垮台了)
(6)无产阶级学俄国社会主义革命。        (成功了)

【要点透析】
1.国共两党进行重庆谈判的主要原因
(1)蒋介石提出谈判的主要原因,是争取准备内战的时间,欺骗国内外舆论。其真实意图是:一方面,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可宣传共产党无和平诚意,把内战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另一方面,如果毛泽东去了,就可利用机会准备内战,并诱使共产党交出军队和解放区政权,以实现他的“军令统一”“政令统一”的独裁目的。
(2)中国共产党派代表赴重庆谈判的原因,是响应全国人民要求和平的呼声。一方面,从捍卫人民的利益出发,尽一切可能制止内战,努力寻求和平、民主、团结的道路。另一方面,如果和谈不成,也要以真和谈来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谋,向全国人民表明中共和平的诚意,以利于团结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争取那些对蒋介石抱有幻想的中间力量。
2.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1)国民党(当时指蒋介石集团)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
(2)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决心要实现民族革命的目标,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3)抗战胜利后,民族矛盾下降,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一切斗争必须服从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
(4)国共双方都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5)虽有和平谈判,但国民党方面是假和谈、真内战;共产党方面抱着十分的和谈诚意,同时也没有放松战争的准备。
(6)二次大战结束后的国际大气候,美国奉行杜鲁门主义——支持有共产党国家的反动政治力量消灭本国共产党。所以,美蒋勾结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是不可避免的。
3.三大战役各自的特点及战略决战胜利的原因
(1)三大战役各自的特点:辽沈战役先打锦州,截断了东北敌军向关内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淮海战役采取“中间突破,分段歼敌”的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平津战役采取“分割包围,就地歼灭”的方针,围敌于北平、天津、张家口、新保安等地,切断敌西窜的去路,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2)战略决战胜利的原因: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正确决策;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解放区人民大力支援;国统区革命群众开展地下斗争。总之,党中央的正确决策,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三大战役胜利的主要原因。

【真题再现】(20xx年高考全国各省市对解放战争部分均未出题)
1.(20xx四川Ⅰ卷文综20)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A.继续实行减租减息         B.实行土地公有制
C.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D.保留富农土地
【答案】C
【解析】A项抗日根据地土地措施,B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项建国初土地改革。
2.(20xx上海历史共同部分30)科学家竺可祯写了60年日记,20世纪的重大事件多有记载,其中关于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记载是    B
A.国民党中央官吏今日下午离开沈阳,解放军即入城     B.国民党军放弃徐州
C.解放军入北京城                                   D.解放军三千人在江阴渡江
【答案】B
【解析】只有B项符合淮海战役情境。
3.(20xx广东文科基础25)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宣告:“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主要标志是   D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答案】D
【解析】从历史意义反推历史事件。
4.(20xx广东历史14)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A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百万雄师过长江   C.挺进大西南  D.挥师大西北
【答案】A
【解析】在蒋介石发动重点进攻的同时,解放军即进行战略反攻,只能选A。
5.(20xx广东历史9)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答案】A
【解析】在重庆谈判时人们的期盼只能是和平建国,D项错在“与民主党派合作”,应是国共合作。
6.(20xx江苏历史13)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D
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
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③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分别弄清中国近代史开始和结束的标志。
7.(20xx宁夏文综42)(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46年,中国民主建国会主张:“建设一种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而起斗争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在本质上而是改良的”;“走向改良进步的道路,坚决反对保守反动的道路,也不愿意走向暴力革命的道路”。这一主张得到了多数民主党派的赞成。
                                            —摘编自《中国现代市资料简编》
材料二
   1947年底到1948年初,中国民主同盟指出:“在民主运动胜利高潮快要到来的现阶段,中国已分成了两个营垒,一方面是反动的营垒,另一方面是革命的营垒;一方面是民主的人民的营垒,另一方面是独裁的人民的营垒。不属于这个营垒,就是属于哪个营垒。中间的地位是已经不在存在了。”
                                          —摘编自《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
(2)说明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发生变化的原因。(9分)
【答案】
(1)从主张走中间道路,到承认中间道路失败;从主张和平改良,到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
(2)民主党派没有实现其主张的条件;国民党统治集团坚持独裁内战,对民主党派实行政治迫害;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受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影响和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
【解析】结合解放战争不同阶段形势的变化,归纳分析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变化及原因。
【名师心得】 
一.易错知识点
1.不能正确理解抗战结束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蒋介石的阶级本质决定了其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场。
2.1946年夏,蒋介石对中原等解放区发动进攻;1947年人民解放军对中原地区进行反攻,很多同学将“中原解放区”和“中原地区”分不开。
3.“三支外线”和“三支内线”反攻,部分同学容易混淆。
4.解放战争起决定作用的一年是1947年的反攻,而不是1948年开始的决战。
5.不能理解七届二中全会中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应该从“取胜”、“建国”两方面理解。
二.方法点拨
1.本单元可按解放战争发展的线索来建立知识体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内战前,围绕着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和共产党及广大民主人士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等整理知识点;国民党发动内战,先后进行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这一时期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粉粹敌人的进攻等内容较为突出;人民解放军反攻直至国民政府覆灭阶段,围绕国共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几方面整理知识点。并适当地联系相关的世界史内容,形成中外知识网络。
2.通过分析一些综合性问题,培养历史阐释能力。如分析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原因,可从国民党的本质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入手,并能联系国民党确立的独裁统治、镇压人民、经济掠夺、出卖国家主权等。


【知识网络】
                             
             第一阶段(1945.8—1946.6):抢占胜利果实、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斯毁政
协协议。
               第二阶段(1946.6—1947.6):全面进攻解放区、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
区。
             第三阶段(1947.7—1948.7):政治独裁、经济恶化、与民主党派决裂、军事
上陷于防守。
             第四阶段(1948.8—1949.9):三大战役全面失败、国共谈判再次破裂、南京
国民政府被推翻。


                第一阶段(1945.8—1946.6):参加重庆谈判和重庆政协会议。
         第二阶段(1946.6—1947.7):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第三阶段(1947.7—1948.8):解放区土地改革、开展战略反攻。
         第四阶段(1948.9—1949.9):三大战役、北平谈判、渡江战役、筹备建立
新中国。
       
                          
【考点测试】
考点一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
1. 战后国际形势
(1)国际:国际力量发生深刻变化,        阵营形成;美国推行      政策,企图控制中国。
(2)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中日民族矛盾变为               的矛盾;蒋介石坚持      统治,在       的支持下积极准备内战;中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2. 重庆谈判
(1)目的:揭露蒋介石的反革命面目,努力争取和平
(2)结果:国共双方签订有利于人民的《             》
(3)意义:民主力量取得制止内战的主动权。
3. 政治协商会议
(1)会议的核心:            和           (也是会议争论最激烈的问题)。
(2)结果: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           。
(3)意义:冲破了蒋介石的        ,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受到普遍的欢迎。
4. 全面内战的爆发
(1)全面进攻:
①1946年夏,国民党在美帝国的支持下,向      、华东、晋冀鲁豫、晋绥等解放区大举进攻,标志着内战全面爆发。
②中共对策:毛泽东提出“                ”的著名论断,增强了解放军的信心和勇气;军事采取以歼灭            为主要目标,以        为主要作战方法。
③结果:粉粹了国民党全面进攻的计划。
(2)重点进攻:
①进攻方向:          解放区和         解放区。
②人民解放军战役:陕北:青化砭、      、       和沙家店战役;山东:陈毅领导的     战役,歼灭敌人整编七十四师。
③结果:粉粹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考点二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1. 条件(背景):
(1)1947年,解放区进行了        ,调动了人民的革命积极性,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和人力基础,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和支持。1947年,中共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地土地制度,实行            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解放区土地改革中,中共贯彻了依靠贫雇农,团结      ,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             的土地制度,发展          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2)人民解放军粉粹了敌人的         和        ,敌人的机动兵力大为减少。
(3)国统区民主运动和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形成第二条战线,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斗争。
(4)国统区经济陷于崩溃。
2.主攻方向:           地区,其原因是                 。
3.反攻情况:
(1)外线:①                  ;②               ;③             
(2)内线:①                    ;②                    ;③                  
(3)人民解放军的反攻,改变了战略态势,对扭转全国战局起来决定性作用,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4.战略决战的胜利
(1)时机成熟:①战略反攻取得辉煌成果;②         对比发生重大变化;③         的完成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2)概况:①三大战役最先打响        战役,       全境解放;②       战役,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解放,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的基础;③       战役,华北全境解放。
(3)成果:战争规模是空前的,       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东北、      和华东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考点三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将革命进行到底
(1)七届二中全会:
①背景: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1945年春,河北省西北坡)。
②内容: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       转移       ,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毛泽东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          社会转变为           社会的总任务;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              ”的袭击。
③意义:这次会议解决了革命胜利后,中国由             向           转变的重大问题。
(2)北平谈判:揭露了国民党        的阴谋(注意与重庆谈判的比较)。
(3)1949年4月21日,开始渡江战役,23日,占领         ,标志着              的覆灭。
(4)追歼国民党的残余部队。
2.胜利的原因
(1)国民党方面:①                         ;②                             ;③                                       ;④                                。
(2)中共方面:①核心:           的正确领导;②有       、        的理论指导;③走经过          向        发展的道路;④组成一个               ,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⑤有一支人民革命的军队,坚持         ;⑥得到          的积极支持。
【参考答案】
考点一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
1.战后国际形势:社会主义  扶蒋反共  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  独裁  美国
2.重庆谈判: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3.政治协商会议:政治民主化  军队国家化  政协协议  独裁统治
4.全面内战的爆发
(1)全面进攻:中原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敌人有生力量  运动战
(2)重点进攻:陕北  山东  羊马河  蟠龙镇  孟良崮
考点二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1. 条件(背景):土地改革  耕者有其田  中农  封建性剥削  农业生产  全面进攻  重
点进攻
2.主攻方向:中原  战略位置重要;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
3.反攻情况:
(1)外线:①刘邓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跃进大别山  ②陈谢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挺进豫陕鄂  ③陈粟率华东解放军主力进攻豫皖苏地区
(2)内线:①聂荣臻指挥华北解放军解放石家庄  ②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解放东北广大地区  ③彭德怀、贺龙领导西北解放军收复了延安
(3)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意义:(无答案)
4.战略决战的胜利:敌我力量  土地改革  辽沈  东北  淮海  平津  国民党军队  华北
考点三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将革命进行到底
(1)七届二中全会:乡村  城市  新民主主义  社会主义  糖衣炮弹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2)北平谈判:假和平
(3)渡江战役:南京  国民政府
2.胜利的原因
(1)国民党方面:①政治孤立,失去民心;②军队厌战,士气低落;③贪官横行,统治腐败;④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2)中共方面: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  社会主义  武装斗争  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人民群众


 

文章来
源 w 如果觉得第十二章 人民解放战争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Tags: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高中历史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

相关资料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 170y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1 2 3 4 5 6 7 8 9 10
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初中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案, 初中作文教案, 中小学教育网